从国家统计局刚公布的数据看,1月CPI已降至较低水平,PPI则连续两月出现负增长,似乎再次验证了市场对于通缩的担忧。于是,降息预期再起。
客观来讲,对于经济陷入通缩的担忧主要集中于外需的放缓及内需的急速下滑,在去年四季度表现尤为明显。对此,国家继4万亿元投资计划之后,相继推出了诸如上调出口商品退税率及“家电下乡”等在内的内外需并举措施,为缓释通缩压力提前谋篇布局。从现阶段来看,市场流动性比较充裕,前期降息的效果已逐步开始显现,跟随CPI的回落再次降息,不仅缺乏必要性,甚至可能为将来的通胀埋下苦果。
首先,CPI及PPI的同比增速回落,并非通缩的直接证据。从月环比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2008年12月上涨0.9%。工业品出厂价格则在去年8月份之前,构筑了较高的基数平台。随着9月之后工业品出厂价格月环比下降,去年年底的平均价格水平已低于2008年1月。由此,PPI的翘尾效应开始反向表现为负,全年大约为-4.3个百分点。即便是工业品出厂价格保持稳定,表现为PPI的同比增速在上半年仍然为负。因此,PPI的下跌已不能反映真实的价格水平。
其次,1月信贷数据已部分反映了去年多次降息的成果,再次降息势必导致降息的边际效果递减。从央行降息的初衷来看,无非是为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刺激企业投资需求,为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提供较为宽松的信贷环境。现在,央行的政策意图,已部分反映在1月超万亿元的信贷投放中。当前应该关注的,倒是大规模的信贷投放能否持续,以及贷款的具体流向等问题,资金价格尚在其次。
其三,自日本、美国相继步入零利率之后,英国央行也选择将基准利率下调至1.5%的历史低点,全球各主要经济体继续降息的空间已很小。在此背景下,我国央行如果继续选择降息,难免会出现降息钝化的现象,即货币乘数大幅降低。从另外的角度来看,央行的货币调控手段也将丧失最为有效的价格性工具,而不得不转向数量型工具。在经济周期未明显见底之前,上述政策取向是存在操作性风险的。
此外,根据经典的利率“黄金法则”,一国的利率平均水平,长期来看应该与GDP的平均增速相近。而我国的实际情况表明,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已远超当期的利率水平。如果继续降息,利率水平与GDP增速之间还将长期背离。在大量旺盛的投资需求被有效刺激之后,企业的存货逐步被消化,商品价格随之有可能出现反弹。也就是说,在未来一段时间,利率水平如果足够低的话,CPI和PPI出现反弹并非难事。
综合判断,央行近期采取观望的可能性较大,降息已无太大必要。如果信贷投放能够持续反弹,未来的降息空间无疑还将被压缩。至于说通缩的压力,则可能会随经济的触底反弹而逐步化解。
(作者单位:中国银行私人银行(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