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重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维迎早些时候在一个企业家论坛上主张把两万亿外汇储备的一半发给老百姓,引发了激烈的争论,由此形成了一个焦点话题。给老百姓分发外汇储备,虽然实际操作上不太可能,但是,却令人兴奋,受到很多人拥护,因为它反映了国人对公平的热切渴望,希望分享中国经济三十年迅速成长成果的迫切要求。
说起来,中国近年间累积的庞大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是出口创汇的产物。本来出口的目的只有一个,即进口,进出口平衡才是最佳的结果;完全市场化的浮动汇率正是可自动实现进出口平衡的工具。可是在创汇为出口核心目的,利率又长期被人为压低(否则就无法理解为什么人民币能长期连续升值),我们积累了大量的顺差,这是外汇储备的基础。
以中美贸易为例,人民币对美元长期被低估,中国对美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年复一年增加,顺差的表现是:美国净获得中国企业的商品,中国企业净获得美元钞票。美国并没有吃亏,它用纸片就换来了商品,吃亏的肯定是中国。
中国实行外汇强制结售汇制度,获得美元的企业要把美元按照规定的汇率卖给国家,得到相应的人民币。政府得到美元后,肯定要购买美元资产,因为美元现钞在国内基本没有价值。这些美元资产就构成了中国的外汇储备。所以,外汇储备的大部分(债权性的部分),是人民币被低估、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以及强制结售汇共同作用的产物。
出口企业把美元售给政府后,按照较低的汇率得到了人民币,它原先出口时的低汇率损失,大部分获得了补偿。在这个意义上,说外汇储备是中国靠压低劳动成本得到的血汗钱,是言过其实的说法。倒不如说,这是我们贱卖资源的结果。
美元以及外汇储备就这样变成了国家所有,如果从中国人民银行不是美元的发行者的角度说,这确实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如同我们个人手里持有的人民币。可是外汇储备这种资产又比较特殊,它是用央行在国内发行人民币,印钞即负债的手段获得的(虽然同时发行央票对冲了一部分人民币)。如果没有贸易顺差,又或者不强制结售汇,这些人民币就可以不投放。外汇储备,不同于税收,税收取自全民,通过财政支出再返还给全民,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外汇储备的所有者不是全体老百姓,老百姓也不能分这个负债。总不能说,用吃亏的办法得来的东西,变个戏法,变成老百姓的巨大财富了。
如此说来,能分给老百姓的,只能是外汇储备的收益部分,以此弥补本来应该得到因为汇率低估没能得到的福利。
虽然发放外汇储备没有现实性,但是,发放外汇储备,包括发上市公司股票给老百姓的说法,反映了人们希望扭转当前分配领域不公平趋势的强烈愿望。
改革初期,邓小平就说过,经济改革必须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现在来看,前一条做得很好,很成功。虽然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减少,但是,通过兼并重组,地盘扩张,规模却越来越惊人,今天工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已经顶七个花旗了,有几十家企业进入了世界五百强。而民营经济,虽然也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非常成功的还不多,平均的生命周期不过十年左右。
公有制最能做到公平,可遗憾的是,在公有制成为主体的同时,我们在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目标上,还很不尽如人意,在一部分人富裕起来的同时,这部分人还不一定是通过诚实劳动而是靠占有垄断资源或者权力富裕起来的,城乡的困难群体仍嫌过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改革,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和养老难。不但难,还存在社会福利的巨大城乡和地域差距。在金融危机之下,一些垄断大型国企和金融单位虽然利润大幅下滑,却没有出现失业和减薪现象,甚至高管的天价年薪,也只是略微下降,政府机关的福利依旧,而很多的民营企业纷纷破产,不少人失去了工作,两千万农民工被迫返乡。三十年的改革和财富的累积,一场危机下来,对失业和生活贫困者来说,竟然有度日艰难之虞,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刻反省么?
现在中国的国家经济实力强大,经济总规模已居世界第三位,财政收入有六万亿之巨,完全有共同富裕的基础。之所以没有做到共同富裕,根本原因不在于市场经济追求效率,而是老百姓没能获得相应的回报。首先是税负过重,即使面临金融危机的压力,也还是不见大幅减税,而庞大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部分严重不足。其次,老百姓的资产匮乏,正如张教授所言,缺少“能下金蛋的鸡”。
改革已经在效率上取得巨大成功,现在是到了通过制度创新,把公平当作主要目标的时候了。眼下正处于金融危机的阴影之下,却可能正好是维护公平的最佳时间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