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邱家和
新加坡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不仅处在亚洲的门户上,也处在亚洲两大古文明中华文化与印度文化的交界处。而新加坡美术馆则因此有了不同寻常的抱负。
开馆之初瞄准东南亚
创建于1996年的新加坡美术馆是新加坡国家美术收藏品的大本营,坐落于新加坡历史博物馆对面,由已有百多年历史的圣约瑟书院改建而成。美术馆占地1万平方公尺,展览厅总占地2500平方公尺,其展览规模以及全天候与视像画廊现代设备,在东南亚首屈一指。据馆长郭建超透露,十多年来,其馆藏已经超过7500件。
美术馆在开馆后的一年之内便推出了包括《东南亚美术主题》、《新加坡美术百年沧桑》等大型展览;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赢得了国际同仁的高度肯定,陆续吸引了《达芬奇:科学家、发明家兼艺术家》、《德国美术:1960年代至1970年代》、《法国现代艺术之源》以及《从莫奈到摩尔:莎莉公司的千禧年礼物》等国际展览;还举行过《与现代主义相遇》及《伯特罗在新加坡》等展览;美术馆也曾策划推出一些以东南亚国家为焦点的展览,如分别为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举办过《从古至今》、《灵魂的联系:土地与人民》以及《信仰与存在》等展览。
新世纪放眼亚洲新焦点
自2001年以来,美术馆放眼亚洲的新焦点,已将关注范围扩大到整个亚洲,其宗旨是在扩展自身的永久馆藏和美展,专注于近现代亚洲美术,同时又维持自身在东南亚美术方面的侧重与实力。这一方面会促成美术馆的永久馆藏发生蜕变,延伸至亚洲各地的作品,也必将促成一些重要的美术活动,引领新加坡当地人更为欣赏及注意中华与印度美术,甚至是更进一步对日本、韩国和其他亚洲近现代美术产生兴趣。美术馆还希望与国际美术机构、美术社群和收藏家缔结新联系,进行更多合作,藉以提升本身的国际计划项目。
美术馆此举基于新加坡的国家定位:新加坡是通向亚洲30亿人大市场的关口,要发展成环球艺术之都、亚洲区域内环球艺术人士必到之处。新焦点不仅便于开展更具环球意义的视角,而且可更顺利地接上国际网络,接纳随之而来的各种国际理念、人才、知识和资源的流动,还将扩大其自身的市场占有率,让美术馆的参观人数因此而增长。
视觉文化助力创意产业
美术馆馆长郭建超认为,视觉文化是现代文化基础部分的主要构成之一,也是现代文化的思考方式之一。如果说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多的是靠文字等有明确含义的符号的话,那么现代文化的传播与承载的介质构成发生了很多变化,而最显著也最基础的改变,就是视觉文化的介入。在今天的“图像时代”,美术馆因为其运作的主要对象是视觉文化,所以对城市创意文化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他说,新加坡美术馆是其国家文物局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机构。绘画不是一种单纯的艺术品,在新加坡人心目中同时还是文物、文化遗产。他强调,创新也好,创意也好,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对传统的再认识是创新的重要手段。对传统的认识的高度、深度,可以提升一个城市的思考空间。不管是感性的思考,还是富有哲理性的思考,都是创新的灵感来源。
文化产业主要是靠引导大众消费趋向于更高一层的文化消费来提升经济,包括美术、电影电视、舞蹈等形态的产业。而这些东西要能持续不断地吸引消费者,必须要有不断的创新。但是,文化要形成产业规模,又必需要获得消费的广泛性,也就存在着大众化或者流行化的倾向,这是创意与产业之间存在的一个矛盾。对此,郭建超说,所谓流行文化,是一种消费习惯,市民一般没有经过思考就完成了这个过程,缺乏一种批判精神。这是流行文化观念对创新文化的一种挑战。他认为应对这个挑战美术馆有特殊的作用,正是美术馆完成了来源于视觉文化所形成的创意的展示与启迪,也构造了一个批判精神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契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