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2 1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书评
    金钱与权力控制之网
    无所不在
    新书过眼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理解的最佳方式就是批判思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理解的最佳方式就是批判思考
    2009年02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经济学的邀请》
      ⊙胡飞雪

      

      囊中羞涩的乞丐没有资格藐视金钱,只有亿万富翁才有资格藐视金钱;连经济学ABC都不晓得的门外汉,没有资格批判经济学,只有深谙经济学的人才有资格批判经济学。读这本《经济学的邀请》,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本书作者,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经济学教授雅尼斯·瓦鲁法克斯(Yanis Varoufakis)对经济学的辨析、反思和批判是有价值的,他是有资格做这种努力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笔者以为,这本书与其叫《经济学的邀请》,不如叫《经济学的批判》更名副其实。

      作者在“前言”中开门见山,说他写这本书是因为他始终抱着一个理念:经济学教科书应该包含令人愉悦的思想难题、令人兴奋的哲理问题和许多饶有兴味的政治现象,而不仅仅只是提供大量例证……那些因经验不足被更深层次问题困扰的初学者们,也可以掌握必要的研究能力,体验到个中快乐。他还认为,把情感和争议从经济学中剥离出来,使经济学丧失了很多分析能力。那些最伟大的经济思想家,无一不是在辩论中获得灵感,在争论中燃起激情,在思想碰撞中寻找答案的。学好走路只需机械性地生搬硬套,学好社会科学理论则需借助灵活的批判性思考。他反复强调 “理解的最好方式就是进行批判思考。”

      本书各章节的主要目的就是告诉读者,经济学教科书试图通过过滤掉所有的意识形态和强调技术方法的重要性而使你免受历史和意识形态的影响,这样做的代价就是,你只能获得一小部分的真理。而本书就是要让读者重新掌握获得真理的方向盘,了解诸多经济学概念的真理。为了获得真知、免于愚昧,读者非常有必要强化这样一种理念,即每个经济理论都是需要意识形态和历史来支撑的。教授的意思很明白,所谓纯经济学当然有其价值,而且是能经受时间磨洗淘汰检验的价值,但它只存在于教科书上,现实中实践着的经济学,则混杂着许多非经济学的如政治的、商业的甚或一些上不得台面的复杂的东西。

      这个观点是雅尼斯·瓦鲁法克斯教授多次强调的:“经济学通常只对技术上的问题进行激烈争论(如衡量资本的问题),对政治层面的争议则避而不谈。经济学家往往不会勇敢地站出来并承认其观点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明确的政治安排(例如想为富人减税的愿望,加强政府作用,促进私有化,甚至是贬低资本主义等)的影响,而是假装其观点只是纯科学性的……实际上,经济上的争论是暗流汹涌的政治斗争(通常分为左右两个对立的派别)的回声。”说到这里,瓦鲁法克斯教授又一次直言:“深究经济理论背后的政治因素,将是你未来学习各种经济理论时所要做的事情。”中国史学有一高见,曰“知人论世”,修辞学也说,辞格要适应“题旨情境”,这都与教授上述的理论相类似,学习经济学也要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雅尼斯·瓦鲁法克斯教授的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称之为经济史学,在论及凯恩斯时,他曾说到:凯恩斯或许是20世纪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仅有获得效率的机会,是不足以激发市场的良好运行的。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上,还需要点其他东西——信任。因为,生产商完全有可能因为担心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量不足而不去投资或者减少生产量。结果,不去雇佣工人、不去投资,商品需求量的自然水平也就会较低。在自己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客观现实的驱使下,生产商的担心最终被低水平的需求量所证实。工人同时也是消费者,工人没有了工作,就没有了收入,消费量自然随之降低,由于不确定性,由于人们主观上的恐惧,往坏处想的心理状态,结果最坏的事情真的发生了。经济史学家称这种现象叫“预言的自我实现”。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推行新政的罗斯福总统反复对惊慌失措的人民讲:“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会让我们变退却为前进的努力陷于瘫痪的那种无可名状的、缺乏理性的、毫无根据的恐惧。”是的,比危机更严重的就是恐惧本身,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近几个月来,温家宝总理在国内外也多次说过类似意思的话。恐慌情绪是一种传染病,虽然有其主观性,但如果不加以隔离清除,它便会与客观事物形成正反馈,相互加强,恶性循环,不断滚雪球,其后果是不妙的。

      本书对经济学问题的辨析、反思和批判,好像饶了一个圈子,随着接近尾声,好像又回到了原点。在第一章,雅尼斯·瓦鲁法克斯教授带领读者了解了经济学家如何借助于新古典主义模型使经济学脱离了与政治的关联,从中脱身而出,成为纯洁的、充满了知识的社会科学中的佼佼者。而到了第八章,这一梦想已烟消云散,因为有一点已变得很明显,那就是,因为公共利益在经济学上无法定义,人们不可能冷静地去讨论理性社会应该是什么样子这一问题。在徘徊于数学和几何学的虚幻世界即经济学去数学化之后,经济学被迫回到现实并在真实的政治辩论中获得一席之地。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罗尔斯的社会正义论以及霍布斯的社会秩序论和诺齐克的良好社会论之间,虽然经济学家正在或谨慎或大胆地走着一条中间路线,但经济学已不再可能从政治、哲学的辩论中逃脱出来,在长达一个世纪持续不断的卖弄之后,又能够变得有趣起来。

      伏尔泰曾在他的书桌上存放了一本《圣经》,当被问到一位无神论者为什么这样做时,伏尔泰答道:作为一个无神论者,必须比基督信徒更了解《圣经》。是的,这也是经济学值得认真对待、解读的原因,这就是我们要理解、审视和揭晓经济学的原因:防止经济学家和那些假冒伪劣的经济学家以及使用经济学辞令的人迷惑我们,并通过这种迷惑辅助那些当权者瞎折腾我们的经济。经济学只包含极少的真理,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导意识形态,是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这也正是它的魅力魔性所在。从这种意义上讲,那些不以经济学研究为职业的大多数人,可能更有必要对经济学保有一份热情。

      《经济学的邀请》

      (澳)雅尼斯·瓦鲁法克斯 著

      赵洱岽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