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市场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2 1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8版:书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8版:书评
    金钱与权力控制之网
    无所不在
    新书过眼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理解的最佳方式就是批判思考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
    2009年02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曾 刚
      ——读《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

      《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

      理查德·布克斯塔伯 著

      中信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曾 刚

      

      福祸相依,是亘古不变的法则。回顾人类经济史,经济繁荣与危机往往相伴而行,往复不止。也正因为此,长久以来,有关经济波动及危机的研究一直都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当然,不同的作者,基于其所处的历史时期不同,观察的视角不同,对经济波动的解释也大相径庭。有人强调实体经济的作用,有人强调金融的作用,有人认为经济的波动源于市场自身的缺陷,而有人则断定其来自于错误政策的干扰,等等,不一而足。而每一种全新的观点,都会带来一点新的进步。比如这本《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就给提供了这样一个全新视角。

      按说,有关金融危机内幕和经历的题材的书,坊间所见已经不少,眼前这本所以出挑,可能与作者的背景有关。与以往此类书大都出自于财经记者或评论家之手不同,本书的作者理查德·布克斯塔伯早年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从事过一段时间的学术研究,是数量金融研究领域的先驱人物,金融学造诣颇为深厚。弃学从商之后,布克斯塔伯从事金融创新及产品设计实务,先后供职于世界顶级的投资银行和基金管理公司,经历相当丰富。理论与实践的双重背景,使布克斯塔伯有了一般作者所没有的优势,除所讲故事的引人入胜外,其在理论层面的思考及其所采用的独特视角也极具价值。

      布克斯塔伯对金融危机的思考并没有遵循传统的视野,更严格一点说,没有用一个经济学家的视野,而是采用工程师的视角(这当然与其早期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有关)。在这样独特的视野中,复杂性与“紧耦合”是理解金融体系混乱和金融危机的核心概念。所谓复杂性是指各种因素间相关关系的庞杂,以至于我们很难清楚地知道某一个后果到底是由哪个原因造成的;而所谓耦合是指程序之间的关联性,一个程序的变化可能会波及另一个程序。如果这种相关的程度非常高,就被称为紧耦合。

      在布克斯塔伯作者看来,始于金融创新的复杂性与紧耦合程度的提高,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金融波动的根源。其逻辑大抵如此:首先,金融创新大大提高了金融体系的复杂性。这点不难理解,创新工具的使用本身使用了许多复杂的技术,加之创新的链条过长,许多基本信息可能会在多次创新过程中被迷失或扭曲,这导致人们难以准确地去理解市场基本因素变化的影响,同时也难以准确评估相关风险。其次,除了导致复杂性增加外,金融创新增加了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使之对相对价格的变化更加敏感和迅速,这也意味着金融体系紧耦合程度的不断提高,这意味着,金融体系中一丁点的波动,可能会引发一连串难以想象的后果。最后,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复杂性与紧耦合是相互增强的。更复杂的工具的应用会导致紧耦合程度的增加,而紧耦合又会反过来增加金融系统的复杂性。以上三个方面的结合,预示着一个结果,一旦根源于逐利动机的金融创新过程开始启动,它就一定会引发复杂性和紧耦合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直至难以维持的程度,在某种冲击影响下,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理解金融危机的视角,而且,从这个崭新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许多完全不同于以往的结论。其中,最有意思的无疑是“金融监管悖论”:金融监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降低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防范金融危机。但在很多时候,监管当局出于安全考虑而设定的限制,大大刺激了金融创新的发展(熟悉金融创新的读者恐怕都知道,绕开监管是金融创新最大动力所在)和越来越复杂技术的应用,这反倒会导致金融体系的不稳定。这个悖论,意味着现实世界中的金融监管需要方向性的调整,并不是管得越多越好,也不是管得越严越好,很多时候,过度监管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在布克斯塔伯的视角中,降低复杂性,降低市场对基本信息的扭曲,才是金融监管发展的正确方向。

      布克斯塔伯的这个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我们对金融危机形成机制的理解。而且,由于绝大多数的金融危机在本质上总是相似的,本书中所提到的问题,其实也非常适合于我们目前所面临着这场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过去一段时间,结构性产品等复杂金融工具广泛应用、杠杆率提高和流动性增强等金融层面的变化,将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及紧耦合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在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提高的意外冲击下,金融体系迅速崩溃并席卷全球。

      历史总是不断地轮回,尽管不同时期的危机总有相似之处,但我们却从来就没找到什么办法去阻止其不断重复的发生。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在布克斯塔伯看来,我们或许可以找到一个解释:市场专业化及分工的演进,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会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复杂性的提高,以及不同因素之间关联性的加强。这是一个动态过程的两个方面,这意味着,当我们在享受市场机制给我们来来的越来越丰盛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不得不去面对悄然增大的风险。一面是制造危机和萧条的魔鬼,另一面却是带来繁荣和富庶的天使,人们之于自由市场机制的理解,自经济学产生以来,大都就是这两种情感的纠缠,过去如是,未来也会是如此,不同的只是故事的形式,不变的是其中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