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2 20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结构重组
    对新兴市场国家有特别意义
    舍“大”求“小” 美在其中矣
    碳货币本位将重建国际经济格局
    老牌劳斯莱斯
    为不列颠赢得最新荣誉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舍“大”求“小” 美在其中矣
    2009年02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育琨
      ◎王育琨

      管理专家

      《经理人》商学院院长

      2月7日乘火车赴亚布力参加中国企业家俱乐部年会。参会企业家包了一节车厢。18个小时,够奢侈的。这些大忙人平时难得在一起聊天。如果乘飞机,没有人会提前这么长时间上路。

      丁立国是一个跟我一样留着光头的企业家。他创立的德龙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新加坡上市。他讲的一个话题,引起了我的兴趣。

      他是做钢材的。前几年经不住好心人鼓动,他建起了造船厂并投资国际船运。可是,去年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他一下子跌进了自己掌控不了的局面。去年9月,他准备关掉造船厂,请来造船协会的专家咨询,这是不是撤出造船厂的时机。专家说,造船订单这么多,许多都交了订金,现在撤出得不偿失。而丁立国思前想后,感觉自己顾不过来,造船始终带不起他的激情,还是毅然撤出了。两个月后,许多造船订单不翼而飞,他惊出了一身冷汗。这身汗让他思考了一个重要问题:是不是企业唯有做强做大才是出路呢?

      举凡企业家都是地头力特强之人,能够发现别人习以为常的事件中所潜存的机会。他们也多以“数一数二”为荣。为此,不惜高负债不断地游弋在利润高的战场。可是,到后来他们发现,不是他们在支配资源,而是庞大的负债在支配他们的命运。脱离开他们激情四射的原创行业以后,他们渐渐找不到坐标了。财富超越一定规模,只是数字,不再会给他们带来惊喜。这难道就是企业家的宿命?

      一个长久缠绕着他的话头,在丁立国去年回乡时忽然顿悟。

      丁立国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全国青联常委等身份,让他在家乡特别出名。乡亲们见到他一般都是很惊喜的样子。可一个小饭店的女老板,见了他跟见其他人没有什么区别,跟他打招呼也很淡然。这个老板经营这个小饭店23年了。十几年前,这家饭馆周围兴起了20多家餐馆,而现在就剩了这一家了。身价该有几千万的女老板还是自己拿菜单给客人看,一笔一笔地写着菜单。她不扩展店面,不盲目设点,就安心经营小店,效益分外好。

      在饭店的显眼处,挂着一副对联:“不与别人攀比,只求自己突破”。这个女老板的淡定平和,经营中那种在意志和行动之间“毫无障碍,纤发悉除”的圆熟,给了丁立国很强的震撼。猛然间,他真切体会到了一种做企业的境界:小的是美好的。

      丁立国是个一心向禅的人。南怀瑾的课他听过好几回,每年都要安排时间去参禅。他一旦悟道,便能付诸行动。他去年做的两个大动作,除了把造船厂在红火的时候转卖了出去外,还在一看苗头不对时,把国际船运业务也脱手了。本来还有一个大手笔,把自己在新加坡上市公司的股权卖给了俄罗斯首富,可是因为在批准过程中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俄罗斯首富在伦敦上市公司的市值也才十几亿美元。这事就吹了。很遗憾。但是也有好消息,他缩小了企业规模,把企业负债率从100%降低到30%。他专注于做他所熟悉的钢铁,结果在今年1月,盈利了1亿元。

      有了这样的切身体验,丁立国在火车上说,我们可要好好想想,企业到底该怎么个做法。做强做大是不是每一个企业都该追求的目标,小的是不是美好的?

      中国30年经济高速增长,干什么都赚钱,已经毒化了企业家的意识。“数一数二”、做强做大这样的理论,最容易打动他们的神经。“数一数二”的理论,国内以讹传讹,说是杰克?韦尔奇的理论。韦尔奇则不厌其烦地在自传中喊冤。数一数二,只是他刚接手GE时的权宜之计。当时GE的规模过于庞杂,官僚体系则都为维护本部门的利益而“据理力争”。韦尔奇不得不祭起“数一数二”的旗帜,把那些臃肿的部分砍掉。可是当企业进入正常状态,不把细小的环节做精,不把细小的事物做细,也就没有了做企业的味道。可以说,人们一味追求高增长、高速度、高消费,一味做大做强,是引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日本人可以把喝茶做成茶道,可以把击剑、拳术做成剑道或跆拳道,可以把军队做成武士道,可以把一碗面、一碗水饺做成艺术,可以把一个小营生做成禅。而在禅的发源地中国,则没有时间和资源去精益求精。由此带来的一种文化意识,对我们子孙后代的文化心理塑造,都有很强的负面影响。

      我这半年来一直在探索企业家的“地头力”,一种凭借专注于细小的事物形成一个强大的“场”,促使企业家头拱地突破性解决现实问题。其源头之一,可以归结为“小的是美好的”。

      3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写了一本轰动一时的书《小的是美好的》,旗帜鲜明地指出,相对于大而无当的扩张,不计后果的掠夺性发展,小带给我们的感觉会更加美好。舒马赫认为,资源密集型的大型化生产导致经济效益降低,贫国与富国的差距拉大,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人应当超越对“大”的盲目追求,提倡小型机构、适当规模、中间技术等等。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全球顶级思想者与中国一线企业家的现实感悟完全重叠。我从其中品味到了美。不敢藏私,特记录下来,与有心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