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后小沈阳身价暴涨,二人转向全国人民报到了。笔者很喜欢二人转,也看过不少好演员,属于发烧友级别的,“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啊!
二人转和相声差不多,也是“说学逗唱”。逗就是滑稽笑料,唱就是二人转的本唱。让我很纳闷的是“学”,就是学唱,二人转演员模仿歌星唱流行歌曲。一听那个唱,就有些坐不住了,身体不知不觉地晃动,跟着狂热地打拍子。突然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环顾一下左左右右,男女老少都动起来了,这就行了,谁也不笑话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回家就在网上搜索那些流行歌曲,学唱起来。奇怪,一直喜欢听罗大佑这样老男人的歌,本来对时下的流行歌曲不很感冒,电视上的歌星,总是被遥控器翻过去,宁可看卖药的都不听唱歌儿的,怎么同样的歌从二人转演员嘴里唱出来,倒让咱们成了追星族?
想来想去,就是沧桑!二人转演员走南闯北,历尽坎坷,在人生的阅历里积累了沧桑!同样的歌儿从他们嘴里唱出来,就有了沧桑感,就好像白酒里有了一丝淳厚和火辣,喝起来就有了豪气;涮锅里泼上了红油辣椒,就变成了水煮肉片,吃起来自然酣畅淋漓了。
二人转是俗文化,但真正好的二人转演员能够从中演绎出大雅来,在插科打诨、嬉笑怒骂里独辟蹊径,大俗则雅。
长期看,二人转还是难登大雅之堂,里边难免荤口与讽刺;如果把这些改造了,就不是二人转了,就成了现在的相声了。
西风东渐,喜欢洋玩意儿的多起来了,但说实话,虽然是西装革履地坐在音乐厅里,但真正懂的并不多。一个朋友跟我说起他的笑话,交响曲中指挥的指挥棒骤然一停顿,这老兄便呱唧呱唧地鼓起掌来,招惹得掌声四起,谁知此时音乐再起,结果都闹了个大红脸。朋友自我调侃,虽然都人五人六地坐在那儿,还是不三不四的多,有些人略知一二,咱接过来,像您这么给忽悠的七上八下的也不少吧?
雅文化就是这样的,真正懂的人很少。好比说大家爱好文学,自然都喜欢李白的《静夜思》,喜欢白居易的《琵琶行》的也不少;不过要是有人说喜欢屈原的东西,如果不是专业研究人员的话,那多半就是吹牛了。过分雅的东西难以引起人的共鸣。好比说西洋歌剧,人家用外国话咿咿呀呀地唱得浑身哆嗦,然后您说您听懂了、感动了、共鸣了?
瞎掰了。
喜欢二人转就大大方方地喜欢吧,何况人家大爷大娘大哥大姐老妹儿小老舅儿叫得多亲啊!场上场下蹦蹦跳跳闹得多欢啊!说一千道一万,别跟自个儿过不去,喜欢玩儿什么就大大方方地玩儿,别非得挤兑着自己往高雅人堆儿里扎,死要面子活受罪啊!
好多人买股票也一样,比如美国的基金经理吧,放着沃尔玛、家得宝、可口可乐不买,非要买什么××国际基因重组公司;咱这儿呢,放着自己明明白白的企业不买,非要折腾纳米、多晶硅,将来还会有新能源。
巴菲特大举建仓的都是自己懂的——打小儿就买饮料,专门数过售货机下面的饮料瓶子盖儿,后来买可口可乐;打小儿就送报纸,后来买《华盛顿邮报》;打小儿就跟着父亲见过高盛的高管,最近伸手高盛。林奇喜欢从自己的生活中淘宝,“机会就在你周围20米内”。
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做自己懂的事儿,不跟着别人的忽悠走,生活中要收获的是自己的快乐,而不是高雅的感觉。
最后都得变成小盒上镶嵌的相片儿,能够带走的只有对生活的感受。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