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国内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2009 2 25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商学院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商学院
    食品安全考验行业成本收益格局
    安全的成本
    蒙牛案例:成本增加与销量下降挤压利润空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蒙牛案例:成本增加与销量下降挤压利润空间
    2009年02月25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于兵兵
      ⊙本报记者 于兵兵

      

      2008年至今,中国乳品企业的生存境遇之糟可谓前所未有。典型代表是受到三聚氰胺与OMP双重打击的蒙牛乳业。前者来源于全行业操作潜规则,后者则带有浓重的蒙牛特色。

      OMP是英文Osteoblast Milk Protein的缩写,中文名称是造骨牛奶蛋白。2006年,蒙牛向市场推出特仑苏OMP高端牛奶,其市场销售价格高出普通牛奶近一倍。

      到去年11月,有专家在博客中指出蒙牛高端品牌“特伦苏”中可能添加致癌物质IGF-1。其主要依据是,2006年2月13日,蒙牛集团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液态奶”的技术专利,称“本发明通过在牛奶中添加IGF-1,基本可满足人体的生理需求,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而蒙牛在特仑苏宣传材料中公布的OMP的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大小和生理功能与IGF-1相同。

      令市场迷惑的是,如果IGF-1是一种致癌物质,蒙牛为什么要把它申请在专利中。OMP又到底是不是IGF-1的代替呢?

      上海市食品学会一位专家向本报记者介绍,IGF-1是否致癌目前在学术上没有定论,而关于这一争论的源起是2004年一位英国妇女关于乳腺癌经历的回顾性文章,她在文章中提及喝牛奶的经历,而IGF-1本身存在于天然牛奶中。但后来的研究表明,部分癌症患者发病后或有IGF-1指标增加的情况,但不代表IGF-1与癌症产生有关。

      一方面,IGF-1有涉嫌引发癌细胞的传闻,另一方面,IGF-1本身还有促进细胞生长等其它功能,而正是由于后者,才最终被蒙牛利用为商业运营的手段。

      有数据显示,从2006年投入市场以来,特仑苏作为高端牛奶的品牌代表,在蒙牛销售额大盘中的贡献率逐日上升,大约占据蒙牛销售额1/10的比例,并由此引发乳品企业纷纷进入高端市场,以争夺特仑苏建立起来的大蛋糕。

      和普通牛奶相比,特仑苏一直以来的最大宣传卖点就是OMP。经媒体报道,“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委托国家有关权威专业机构对特仑苏所含蛋白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动物和人体的临床实验”, “OMP在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量丢失方面具有作用”等字样纷纷出现在特仑苏产品外包装上。

      2月初,国家质监总局出面表示,作为添加物质,特仑苏中的OMP并未经过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安全性界定,IGF-1物质也未列入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并要求蒙牛公司禁止向“特仑苏”牛奶继续添加该物质。

      到13日,卫生部公布调查结果则显示,蒙牛特仑苏OMP牛奶没有健康危害。“虽然添加OMP被叫停,但卫生部的表态对蒙牛来说已属可贵,对人体无害的说法应该会令市场恐慌得到缓解。”天相投资顾问一位食品行业分析师表示。

      一场通过概念游戏来争夺市场的特仑苏闹剧原委基本呈现出来,而OMP事件给蒙牛的影响和市场反思却仍在继续。

      上海大型连锁超市品牌相关人士向记者介绍了OMP事件前后特仑苏产品销量的变化情况。从十余个卖场统计结果来看,2月1日至2月23日,卖场特仑苏销售量相当于1月同期的25%左右。也就是说,自卫生部公布OMP调查结果后,特仑苏售量大约下降7成。“当然,这其中要考虑到1月春节因素的影响。但不管怎样,OMP事件严重打击了特仑苏市场销售是不争的事实。”上述人士称。

      一些特仑苏销售者则直接向记者表示,已经购买的特仑苏产品不是退货就是丢掉,“应该不会再食用了。”一位消费者称。

      此前,受到三聚氰胺影响,蒙牛乳业董事会初步估计截至2008年12月31日财政年度的亏损额在9亿元。蒙牛表示,损失主要来自产品销量下跌、撤销存货,以及处理原奶和促销产品宣传活动时产生了额外成本。

      食品安全事故在带来销售量下降的同时,也将令企业生产成本格局彻底改变。去年10月,蒙牛表示,已斥资近8000万元增添能有效检测三聚氰胺的设备,以加强相关检测。除加强奶源控制和产品出厂前内部检测之外,更委托国家级权威检测机构对其产品进行三聚氰胺独立检测,以确保产品安全合格。

      另外,为加强奶源控制,蒙牛额外抽调超过8000名员工直接进驻奶站,确保由挤奶至运奶整个流程,进行严密监控,全力防范源头造假。

      “目前中国乳制品的国家标准要求比较低,我们自行制订的质量标准是按照欧盟标准制订的,我们还在乳制品中检测抗生素、黄曲霉素、亚硝酸盐等等。”另一家大型乳品企业高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坚持检测这些有毒物质提高了企业成本,仅抗生素一项,该公司就比国内其他企业每年增加了上千万的成本,加上标准提高后,按质论价,比别的企业在原奶收购环节提高了收购价格,其每年总成本增加上亿元。

      天相投资顾问施建刚表示,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显示检测环节的增加可能为企业带来多大程度的成本变化。但是,随着中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日益严格,企业在这方面的成本投入增加将是不可改变的趋势。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取消所有食品行业的免检资格,这意味着大型食品企业都将面临检测成本的提高。

      与食品有关的企业未来可能面临的另一个成本风险是违规惩罚。近日,有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食品安全法(草案)》本月底将完成四审后定稿,酝酿中的《食品安全法》有望将企业列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地方政府负监管总责、食品违法假一罚十,对违法行为的处罚标准,也将提高到涉案货值的10至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