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视被收购对象的
财务生存能力
⊙本报记者 吴琼
金融危机之下,全球汽车业成为最先倒下的实体经济之一。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中国汽车企业如何通过兼并重组真正做大做强,是一个难题。为此,记者专访了贝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宝林格。
上海证券报:在《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细则中,特别提到“鼓励兼并重组”。虽然这一说法提出已很久了,但中国汽车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并不快。您觉得未来会有变化吗?
宝林格:中国汽车业肯定会发生大的整合。因为无论是中国整车厂,还是中国汽车零部件厂,数目都太多了,小型企业也太多了。我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中国百强零部件供应商的集中度很低,占中国市场份额不足50%,而美国、欧洲前20名零部件供应商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
上海证券报:目前各国政府注资帮助汽车企业渡过难关,中国也出台了扶持汽车业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这些举措对汽车产业链会产生什么影响?
宝林格:各国政府都出台了一些救助政策,但我个人认为,这些政策不可能拯救供应链下游的企业,小厂家实在太多了;这些政策更关注的是大的整车厂商。
在大部分行业会看到更多的供应商破产。为了确保供应商持续健康发展,就只能寄托两方面:一是整车厂帮助这些供应商渡过难关;二是供应商更注重财务风险、降低成本。
上海证券报:预言似乎和现实总有很大的差距。很久以前,有人预测全球未来只会剩下几家巨型的汽车企业。但金融危机后,情形完全不同。我们看到,汽车企业不是变大了而是变小了,美国汽车巨头们不断在变卖自家的资产,做着各种“瘦身”工作。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宝林格:美国本土汽车业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汽车业进行整合仍然是必要的。
上海证券报:兼并重组其实是一把双刃剑,而且很少能真正成功。美国最早进行汽车业整合,现在开始大量变卖以前收购的资产;德国今年也步入了整合困境,舍弗勒集团因收购德国大陆集团陷入财务困境。如何才能做到兼并但又不被拖下水?
宝林格:在收购中确实存在各种风险。在我们看来,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父子或母子关系。子公司过度扩张,比如在海外投资过度,母公司就必须进行监管,让子公司好好思考一下再做明智的投资方案。这样才能避免因兼并不当而拖累母公司的情形发生。
上海证券报:在具体操作上,近来兼并的策略有变化吗?
宝林格:并购与否,取决于企业自身的需要。这几个月以来并购的着眼点和风险有所变化。以前收购方会更多考虑被收购企业的规模、运营质量等,现在收购方更,看对方是否健康,不仅是现在的财务状况,还会推断6个月以后的财务状况。
上海证券报:在目前的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下,您对中国汽车企业有何建议?
宝林格:在这个全球性的危机中,确实有很多不利因素,如全球融资都比较紧张而且融资成本比较高;产能趋于停滞;劳动力成本高、货币汇率的剧烈波动等。风险这么多,如何活下来显然相当重要。要成为最后生存下来的企业,现金是最重要的。中国有句话是“现金为王”。无论是兼并还是常规性发展,都要力求现金流正常。中国的内需市场这么大,如果采取合适的策略,中国汽车企业应该能走出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