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业重组兼并浪潮即将到来之际,一些汽车企业的高层显得比较冷静。曾经有陷入重组并购“陷阱”的企业打了这样一个通俗的比方,“一个土豆加一个土豆,还是两个土豆;它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变成一个更大的土豆!”
纵观海内外汽车业收购兼并潮,沦陷者多,如悍马之于美国通用汽车、捷豹之于福特汽车、克莱斯勒之于戴姆勒集团。这些曾经轰动一时的收购案,最终都以被收购者拖财大气粗的收购者下水而收场:通用汽车不得不变卖悍马;福特汽车去年将捷豹甩给了印度塔塔;戴姆勒集团低价出手克莱斯勒80.1%的股份后,仍为余下的19.9%股份所累,仅2008年第二季度净亏损就达3.51亿欧元。
故事还在上演。2008年兴冲冲进行海外并购的德国舍弗勒集团,最近传出因收购导致财务问题,不得不向德国政府申请40亿欧元的国家信贷担保救援,并准备从私人控股公司转为合伙股份有限公司。
为什么绝大多数兼并重组最终都变成了噩梦?究其原因,就是收购并没有产生协同效应。就以通用汽车来说,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通用”:首先,它的零部件并不通用;其次,它的研发平台、生产基地也不通用。在通用汽车在美国以外收购了诸多汽车资产后,多数汽车平台并没有实现理想中的整合效果,无论萨博还是欧宝都在“原籍”各自研发、各自为战。只有在中国的上海通用汽车,借助于营销,通用汽车实现了整合。但对于通用汽车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
在中国也有这样的“两个土豆”故事。上汽集团是在兼并收购上走得最早,也是最先吃到苦头的。上汽集团巨资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但耗尽心力后,2008年双龙汽车仍然巨亏。而在民族保护主义盛行的韩国,双龙汽车并不打算和股东方同甘共苦,反而一而再地向上汽集团索取资金,于是上汽集团不得不让“双龙汽车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并拟在2008年财报中计提大量损失。
反观日本汽车巨头,他们很少走收购兼并之路,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在全球汽车业中的地位。日本丰田汽车成为全球第一大产销巨头,靠的是直接在海外设厂、自主研发;日本本田汽车在这次金融危机之中仍保持盈利,源于“注重技术”的基因;本田汽车不通过收购来扩大旗下品牌,仅自行开发主力车型,最终形成单车成本较低的优势竞争格局,从而打遍全球。
“在兼并重组中,风险最小的做法是,收购方拥有自己的产品、但产能不足。如上海大众收购了原南京菲亚特的工厂,广州本田是在原广州标致的基础上资产重组而成。”一位国内大型汽车集团的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即使这样,还需要考虑收购兼并和重新盖一个新厂谁更合算的问题。但从全国这盘棋来看,收购兼并显然更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