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观点评论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2 2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汽车周刊
    政策利好频出 09年谁将傲立汽车业并购潮?
    两个土豆相加能变成一个大土豆?
    贝肯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宝林格:更重视被收购对象的
    财务生存能力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政策利好频出 09年谁将傲立汽车业并购潮?
    2009年02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吴琼
      政策利好频出

      09年

      谁将傲立汽车业并购潮?

      在全球汽车巨头或选择“瘦身”或选择退守之际,中国汽车业却迎来转型良机。3月1日,《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将正式实施。该规划确立了未来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两个坐标轴:以小排量、环保节能汽车为产品轴,以兼并重组为产业轴,共同推动中国从汽车生产大国步入汽车强国。

      “鼓励兼并重组”被提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但是,兼并重组是陷阱还是馅饼?众说纷纭。回望数十年的全球汽车业整合潮,“过”多“功”少:唯一成功的只有雷诺日产;而率先举起整合大旗的美国本土汽车巨头,都已经被拖入了濒临破产的泥潭,不得不四处抛售当初收购的海内外资产;2008年掀起汽车业重组大浪的德国汽车业同样难逃一劫,舍弗勒集团、保时捷集团相继告急,不得不向政府部门、工会或金融机构求救。

      在采访国内诸多汽车业高层和相关机构时,记者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曾经因收购而受伤的先行者正在重新审视兼并重组;后来者则跃跃欲试。

      而贝肯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宝林格则表现出旁观者一贯的冷静:在危机中想存活下来,现金为王。一定要注意被收购对象的造血能力。

      ⊙本报记者 吴琼

      一石击起千层浪。短短几日,关于鼓励汽车业兼并重组的利好远不止“一石”:从《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以及《细则》,到2月24日出台的《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如果这些政策一一落实,中国汽车业重组大潮将浩浩荡荡地展开。

      面对即将到来的并购潮,众多汽车企业正在审视通过兼并重组做大做强的风险和收益。未来中国汽车业该如何走兼并重组之路?海外收购还是国内兼并,舍谁取谁?中国汽车企业会不会重新上演美国通用汽车的悲剧?这些都还是谜。

      但是,心急的资本市场已经迫不及待地采取动作了。东安动力股价自2月19日起狂飙直上,5天内最高涨幅达到45.6%。东安动力狂涨背后的推手,正是有关中航工业集团重组旗下东安动力、哈飞汽车、昌河汽车三大汽车资产的传言,而中航汽车工业公司筹备小组成立已久以及挂牌在即则是“导火索”。

      

      鼓励国内兼并

      海外收购慎行

      当《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的相关内容曝光后,业内惊呼:产业重组有望成为汽车板块新的投资主题。《细则》明确提出:“加大国内汽车的兼并重组力度。国内年销量200万辆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要达到2家至3家,超过百万辆的达到4家至5家。占全国汽车销量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将由目前的14家减到10家以内。”

      其实早在2008年底,鼓励汽车业兼并重组的风声已经传出。当时,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长安汽车时特别提到“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加快改革步伐”。

      《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简称“《指引》”)的出台,更是被业内视为汽车产业兼并重组的助推器。《指引》明确指出,国资委对央企和地方国企的重组主要集中在资源、能源、冶金、汽车、重大装备、商贸等行业。

      长江证券研究部资深策略分析师张凡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指引》发布带来了央企与地方国企以及跨区域跨省市并购重组的机会。《指引》出台后,同行业间或者行业上下游间央企并购地方国企和同一央企旗下不同区域的上市子公司之间重组将变得更为便利。

      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则表示,在去掉消费层面、资本层面的一系列地方保护主义之后,中国汽车的并购重组浪潮开始到来。

      不过,在对汽车业国内兼并频亮“绿灯”的同时,主管部门却对海外收购态度谨慎。据有关媒体报道,中国已要求除矿产业以外的国内制造和金融企业暂缓海外并购,等待更好的时机,因为全球资产价格将继续下滑。

      

      “四大四小”兼并重组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中点明了鼓励“四大四小”进行兼并重组: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其中,鼓励一汽集团、东风汽车、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简称“四大”)在全国范围内兼并重组;支持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奇瑞汽车和重汽集团(简称“四小”)进行区域性兼并重组。

      “四大四小”名单在业界的意料之中,因为除中国重汽这家商用车企业外,其他7家入围的汽车集团位居2008年中国汽车销量前七名,累计市场份额高达75.5%。它们理应成为兼并重组这场大戏的主角。

      政府部门加大鼓励兼并重组的力度,与汽车业目前的困境息息相关。首先,汽车业产能严重过剩。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近10家汽车生产企业连续两年“零产量”,其中包括:三一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中信机电制造公司、广州宝龙集团轻型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沈阳富桑黑豹有限责任公司、吉林通田汽车有限公司、常州英田汽车有限公司、奇瑞商用车(安徽)有限公司、福建八闽汽车总厂等。而诸如武汉中誉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嘉陵川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云南金马农用车制造总厂和陕西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这样的不少企业2008年产量为零。

      其次,汽车产业亏损面较大。根据广汽集团董事长张房有的说法,2008年,全国60%至70%的汽车企业亏损。此外,在2008年的危机之下,重点汽车企业的平均盈利能力也开始下滑。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8年,19家汽车工业重点企业(集团)累计实现利润655.6亿元,同比下降7.06%。仅7家利润总额高于2007年,如比亚迪、东风汽车、北汽集团、宇通公司、庆铃公司、一汽集团、吉利集团;10家企业虽然盈利,但总利润低于2007年,如上汽集团、南方公司、华晨集团、哈飞公司、江淮集团、奇瑞公司、金龙集团、重汽集团、广州集团和陕汽集团;东南汽车、昌河公司则连续两年亏损。

      在看到中国汽车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后,贝肯商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宝林格断言:“未来将有不少汽车企业破产。”

      长安汽车董事长徐留平显然很欢迎兼并重组。他表示,国内汽车企业亏损很严重,以前多靠地方政府或某些方面输血。但长期输血肯定是不行的,未来或者进行产业的重组并购,或者关门了之。

      而上汽集团的态度则谨慎得多。昨日,接近上汽集团的人士表示,“在国内进行上南合并、海外经历双龙事件后,上汽集团已经深知兼并重组的水有多深了。2009年上汽集团的重点放在了管理提升效益上。在未来的兼并重组中唱主角的,可能多是一些没有吃过亏的企业。”

      

      谁是重组受益方?

      对于《细则》提出的“占全国汽车销量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将由目前的14家减到10家以内”,业内的关注点落在了两点上:未来谁将成为这10家?哪4家将离开中国汽车业的中心舞台?

      中金公司汽车分析师王智慧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综合公司目前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本轮重组的主导者将是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汽车、南方汽车、北汽集团、广汽集团等6家销量居前、资金实力较强的企业。

      那么,谁将是重组的受益者?与多数企业和分析机构的观点一致,王智慧分析认为,通常被重组方将受益更大。在购并过程中,被收购方通常会从资金来源、产品资源和市场知名度方面受益,从而成为重组过程中的真正受益者。

      为此,王智慧在研究报告中列出了两份重组受益企业的名单。第一份名单显示,“若仅仅为达到政府将市场份额占90%的前14家减少至10家,排名居前的10家企业兼并排名居后的4家企业效率更高,昌河汽车、长城汽车、比亚迪汽车和江淮汽车被兼并的可能性较大。”第二份名单则显示,“考虑到鼓励四大全国兼并、四小进行地区兼并,因此并购范围并不局限于销量排名居前的14家企业,排名在前30名之内的企业都具备一定的并购价值。哈飞汽车、昌河汽车、华晨集团、庆铃汽车、福建省汽车集团(含东南汽车和金龙汽车)、江淮集团被兼并的可能性较高。”

      平安证券也认为,因技术、品牌、政府支持力度等原因,虽然华晨汽车、哈飞汽车排名前十,但地位并不稳固。具体的重组路径可能是大型汽车企业集团收购经营困难的小型汽车企业;而大中型汽车企业之间购并的可能较小,主要是获得地方政府认可的难度较大。

      当然,在地方性汽车企业中,也不乏值得收购和兼并者。王智慧在研究报告中点了几家企业的名:长丰汽车、迪马汽车、中通客车、曙光股份、亚星客车、宇通客车等地方汽车企业具备并购价值。

      2008年累计市场份额90%的前14家汽车企业集团

                    

            

            

        

                

        

                

    排名名称资本类型2008年销量08市场占有率旗下汽车上市公司
    1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公司 上海国资172065018.3% 上海汽车(600104)、巴士股份(600741)、上柴股份(600841)
    2第一汽车集团央企153292316.3% 一汽轿车(000800)、一汽夏利(000927)、海马股份(000572)、启明信息(002232)、一汽富维(000928)
    3东风汽车集团央企132060614.1% 东风汽车集团(0489HK)、东风汽车(600006)、东风科技(600081)
    4中国南方工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央企8613779.2% 长安汽车(000625)、长安B(200625)、江铃汽车(000550)、江铃B(200550)
    5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国资7716398.2% 福田汽车(600166)
    6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国资5259795.6% 骏威汽车(0203HK)
    7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国资3560933.8%
    8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辽宁国资2852423.0% 华晨汽车(1114HK)、金杯汽车(600609)、
    9哈飞汽车工业集团央企2238022.4% 东安动力(600178)
    10浙江吉利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民营2218232.4% 吉利汽车(0175HK)
    11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国资2075852.2% 江淮汽车(600418)、安凯客车(000868)
    12比亚迪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民营1708821.8% 比亚迪国际(1211HK)、比亚迪电子(0285HK)
    13长城汽车民营1273101.4% 长城汽车(2333HK)
    14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山东国资1120171.2% 中国重汽(000951)、中国重汽(3808HK)
     前14家合计  8437928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