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观点评论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2 2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观点评论
    理顺货币传导机制
    有效引至实体经济急需领域
    别再把经济难题留到明天
    收费过滥 法国银行被指抢钱
    调整股市结构或许更急迫
    通缩预期是本轮行情重要支点
    创业板应让
    中小投资者也能参与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理顺货币传导机制有效引至实体经济急需领域
    2009年02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倪金节
      ⊙倪金节

      

      近期,央行会同各地银监局,对项目贷款和票据融资为核心的银行新增信贷的流向展开了彻查,最终证明从去年11月开始的新增贷款井喷所形成的天量信贷,不仅存在着不少“虚增”成分,而另外一些资金则在银行间系统“打转”,只有少部分资金真正进入了实体经济领域。

      春节过后,证券公司存放于银行同业项账户的资金迅速增多,显示部分资金可能通过某些方式进入了资本市场。新增贷款的爆炸式增长和股市的强势反弹在时间上恰好重叠,一定程度上说明银行、企业和股市之间存在着一条隐形资金链。实际上,在经济下滑趋势未见根本好转的情况下,企业对实业投资趋于谨慎,其闲置资金和超额授信必然会寻找短期增值机会,而进入股市“捞一把”就是首选。学术界和金融界越来越多的共识是,在某种程度上近期股市的走强,主要是因为贷款资金进入了股市,而没有用于可能改善中国经济前景的经营活动中。

      还有,一些资金以不屑于隐身于股市的“大智慧”玩弄着银行,无风险地通过借银行的钱来赚取银行的钱,1月份银行存款高达22%的增速也说明了这一点。他们多是向银行票据融资之后,把贷款资金再存入银行,赚取银行的利差。当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2.25%,而票据的贴现利率仅为1.8%,两者之间存在0.45%的利差。

      尽管信贷暴增不是我们所期许的,但是在监管层的强力控制下,接下来的信贷可能将出现暴降的走势,也并不是我们所乐见的。

      目前,监管层已开始控制流动性,央行近期加紧回笼货币的决心已然显现。最明显的信号就是, 2月17日央行在公开市场选择对91天回购品种正回购,正回购量为1200亿元,为前次操作的2.4倍,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还有,去年11月,在信贷市场未完全解冻之初,央行曾表示将每两周发行一次3月期票据,但最近央行连续三周发行该票据,接下来的数月,新增贷款暴增的势头或许再难出现。据中金公司预测,2月新增信贷将明显萎缩,可能仅为3000亿至4000亿元。

      大家现在担心的是,如果信贷激增的势头就此打住,那么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的势头又会如何?实际上,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天量的信贷,关键在于这些资金的最终去向和使用效率。我相信央行和银监会摸底调查的初衷也在此。因此,不能因为这些资金未能进入实体经济而因噎废食,强力收紧货币,并最终导致信贷“硬着陆”。相反,应该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努力转变企业借贷的动机,将新增的贷款“赶出”证券市场和银行间市场,并有效引导至实体经济急需的领域。

      监管层调查和多家机构的报告一致的结论是,大量新增贷款主要集中在有政府支持的大型国有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投资的项目中,而最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依然面临融资难的困境。显然,在新增贷款急升之后,中小企业并未得到实惠。而资金集中在大企业,以及部分资金未进入实体经济,坊间一直期许的乘数效应,带动民间投资的愿望更可能成为一厢情愿。

      当此背景之下,央行急需做的事情是,应当彻底理顺货币传导机制,使得有真实资金需求的企业拿到贷款。而不是拘泥于总量的“骤紧猛松”,这最终只会打蒙所有的资金需求者。

      近期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的产业振兴规划,随着这些产业政策效力的逐步显现,以及经济形势的好转,我们期待着“趴”在银行和“炒”在股市的新增贷款亦能顺应大势而动,贡献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结构改革大业。这才是正确处理贷款激增与实体经济需求的科学发展观。

      (财经评论员、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