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书评
  • 9:信息大全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焦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2 2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一本收藏西方当代艺术的工具书
    张奇开谈“卡塞尔文献展”的价值
    名家书画“添笔”造假法之
    “改变上款”成品辨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名家书画“添笔”造假法之“改变上款”成品辨识
    2009年02月2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 鼎
      ▲图1
      ⊙黄 鼎

      

      “上款”是名家作品授受者的人名,因它被书画作者题写在作品款识中,使得有上款的作品一入市,“出处”便曝光。所以,有不少曾经“无偿”收藏到名家作品,后又想出售那些书画的人常常要将一件原本好端端的名家作品进行“更改上款”的作伪,旨在让外人看不出当局作品最初的“出卖”者。

      “改变上款”一般有两种具体施作手法。一是涂改,就是在原上款字迹上通过添加或改变若干笔划的操作,让被作伪字的字形或字义产生变异。有的将某个“字”变成另一个“字”,也有的把原来大家都看得懂的字“作”成谁都看不懂;二是挖款后的填充,当有的人(通常是上一个卖家)直截了当地将上款或连同谦词的字迹挖去后,原作画面便出现品相受损现象,它多多少少影响到作品的售价与卖相,那么便有了为弥补品相的缺陷而采取的填充上款或谦词的举动。要是光挖款不填充伪迹到画面上的,那属另一种性质的造假,以后将继续揭示。

      “改变上款”的两种作伪方式在市面上都不算少见。现举一个陆俨少的山水画作品先被挖去上款,后又被填充进仿冒上款文字的真实事例:一次笔者偶然翻阅到南方某拍卖行1998年的秋季拍卖会图录,书上印有一件署名陆俨少的山水画,图1是该成品局部(出于某种考虑特不刊载全图)。请大家注意,此画题款上未见有上款。此后过不久,我又无意中看到南方另一家拍卖行2000年秋季拍卖会图录,可同一画作的面目前后就不一样了。后者被添加入上款及谦词“耀辉同志正之”共六个字,见图2。从这两幅图全部款字的状态判断,笔者认为图1的原作曾被挖款过,所以其款字编排与结构显得异常松散,影响到整个画面章法的严谨。到后来一定是有人想“完善”该画,就对其做了填充上款的“加工”,款字乃至画面结构似乎明显地得地“优化”。平心而论,我感觉此作伪者的仿功及笔墨修炼尚不低,否则极有可能“因小失大”,使造假“血本无归”。但从证据学的角度价评,作伪人似乎又很不“明智”。由于该画首次入拍时作者陆俨少已去世了将近七年时间,许多收藏人都目睹到那是一件“没有上款的陆俨少作品”,那么图2画面上的“添笔”之迹岂能永久不被察觉?

      辨识“添笔”造假法之“改变上款”的成品,鉴定人的鉴识经验显得非常重要。除了鉴定者对当局作品题款字迹的表面状态(包括每个字的墨色深浅过渡)及艺术质量在观察评估时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以外,若鉴定人平时工作视野较开阔、阅历相对丰富那一定会更具有辨识上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