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金融·证券
  • 7:金融·证券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期货·债券
  • A4:观点评论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信息披露
  • B4:特别报道
  • B5:产业·公司
  • B6:产业·公司
  • B7:中国融资·保险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产权信息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9 3 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观点评论
    4万亿投资应有“绩效审计”
    金融海啸第二波正在美欧涌动
    股神道歉:“美国好日子在未来”?
    英国动物园临时工也成竞聘热门
    比黄金更宝贵的市场信心从哪里来
    市场对奥巴马新政投了反对票
    经济衰退时 惜贷是常态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经济衰退时 惜贷是常态
    2009年03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崔 宇
      ⊙崔 宇

      

      自去年11月起,新增贷款数据成了唯一较为乐观的经济指标,今年1月份更是达到了天量的1.62万亿元,几乎占了全年新增贷款额度的三分之一,这主要“归功于”票据贴现业务的反常增长。这种票据贴现业务的反常增长恰恰反映了银行由于对实体经济领域的“失望”使体系充裕的流动性无处“发泄”,这是一种惜贷情结,而不是放贷冲动。

      尽管现行的《贷款通则》将票据贴现视为一种贷款形式,但票据贴现和贷款还是有本质的区别。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票据贴现的单笔金额不大,而且期限较短,一般为2-4个月,如果银行急需资金还可以向其他商业银行转贴现或央行再贴现,而贷款不仅期限较长而且到期前是无法收回的,票据贴现业务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而且,票据贴现后,企业完全拥有了资金的使用权,不会受到贴现银行的任何限制,资金有可能绕过实体经济进入股市等虚拟经济领域。

      央行和银监会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正在各地摸底调研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情况,而且央行还在上周通过发行央票和正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手段净回笼了1240亿元,尽管央行采用的28天和90天期正回购不会削弱商业银行年内的整体流动性,但某种程度上会抑制近期新增贷款的过度增长。预计2月份无论是新增贷款还是票据贴现业务都不会“再接再厉”,中金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也预计2月份新增贷款总额可能仅为3000至4000亿元。

      事实上,“惜贷”是商业银行在经济衰退时的常态,不必大惊小怪,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时已经失去了作用。即使利率降至零,银行也无暇顾及风险极大的信贷扩张,而企业和公众则宁愿以货币的形式来持有其全部财富,而减少消费和投资,这一点在日本经济“失去的十年”中(1992-2001年)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印证。而调查数据显示,在商业房地产贷款领域,约有80%的美国国内银行称,在过去三个月中收紧信贷标准,在消费信贷领域,美国接近60%的银行宣布已在收紧对信用卡和消费贷款的政策。

      对于中国来说,4万亿的投资计划固然能够带动投资需求,进而消化企业的过剩产能,但会延缓经济结构的调整,最重要的还是要通过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激活消费内需,正如企业经营要以顾客满意为目标,刺激国民经济也要激活消费者的最终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除了4万亿的投资计划外,对企业和个人减税以及增加社会保障领域的支出也理应不可或缺。

      对于商业银行的“惜贷”行为不应该斤斤计较,即使2月份信贷增速明显下降也不应该过分悲观,央行也应继续采用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平滑银行体系流动性在月度之间的分布,以抑制一哄而上的为了完成政治任务的盲目信贷。要认识到,惜贷是经济衰退时的常态,强行设定贷款目标拔苗助长,既会使刚刚走上正轨的商业银行左右为难,难免滋生票据贴现反常增长的怪现象,也会使央行在投放还是回收流动性的选择上来回摇摆,进而使真正需要资金的中小企业在行政指令和信贷配给的挤压下雪上加霜。

      经济衰退时还是要依靠结构性的财政政策,而且,与其强迫银行放贷还不如降低民间金融的准入门槛、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完善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机制,以增加货币政策的市场化传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