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政策难出
⊙本报记者 于兵兵
“谁也无法用三句话概括中国房地产业。”两年前一位前房地产相关部门高管曾这样表述中国楼市的繁杂性。到今年,“三句话”的提法完全可以变更为 “三十句”甚至 “三百句”。
房地产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最为敏感和重要的经济话题。在一片混乱的表象之下,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购房与售房者多方利益在激烈的博弈 。
楼市最近一个乱相围绕 “房地产业是否入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展开。2月22日,有媒体报道,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在 “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的应对措施”报告会上透露,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确定为房地产。
报道引发的轰动效应非成思危可以想见。除地产股当天大涨外,众多相关产业链为之一振。但随后,该说法陷入反反复复的否认与证实矛盾中。最终,房地产被排除在十大产业之外,发改委相关人士的说法是,部分楼市提振政策效果已经显现,房地产不被列入十大是综合考虑的结果。
而知情人士的说法是,决策层对楼市是否应该振兴存在截然相反的态度。反对者称楼市泡沫仍在,振兴一说有违调控精神。支持者则认为,目前的楼市状况不乐观,一旦交易量无法回升,除了有价格大跌的可能外,还可能导致银行坏账增加、拖欠工程及设备款引发三角债问题,退房潮带来社会稳定问题,产业链相关企业职工下岗,农民工返乡激化社会矛盾等。
作为参与了整个事件采访报道的记者,最直接的感受是,房地产将一定是决策层解决这一轮经济危机的最后稻草。对待这一振兴计划,决策层采取了慎之又慎的态度。究其原因,除上述矛盾外,避免以往的快速决策带来的后遗症也许是另一个原因。回顾数年房地产调控历程,政策左右市场迹象明显,且利益各方的矛盾与纽结时时显现。比如,2006年年中开始,围绕70-90结构调控产生套型建筑面积争议,原建设部《90平方米以下住宅设计要点(征求意见稿)》上演朝令夕改的闹剧。再比如,在2008年底关于二套房贷款是否优惠方面,银监会与央行精神微妙相左。今年初,重庆响应刺激楼市的大方针而设计的购房退税政策被紧急叫停。
再联系到此次悬而又悬的振兴规划事件,房地产业如何走向理性、透明、专业的发展道路正考验着调控者的决策能力。应该说,无论是中央及各地方政府还是市场主体,中国房地产在没有经历一个正常的经济周期的情况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事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如何对房地产这个重要产业做出理性判断,从而有效地引导其市场化进程,确实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