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观点评论
  • 6:金融·证券
  • 7:金融·证券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2009 3 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地产投资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地产投资
    告别暴利 惜别“振兴” 房地产下一步怎么走?
    多方利益博弈 房地产政策难出
    投资百宝书
    联合调查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多方利益博弈 房地产政策难出
    2009年03月0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于兵兵
      多方利益博弈

      房地产政策难出

      ⊙本报记者 于兵兵

      

      “谁也无法用三句话概括中国房地产业。”两年前一位前房地产相关部门高管曾这样表述中国楼市的繁杂性。到今年,“三句话”的提法完全可以变更为 “三十句”甚至 “三百句”。

      房地产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最为敏感和重要的经济话题。在一片混乱的表象之下,是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购房与售房者多方利益在激烈的博弈 。

      楼市最近一个乱相围绕 “房地产业是否入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展开。2月22日,有媒体报道,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在 “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的应对措施”报告会上透露,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确定为房地产。

      报道引发的轰动效应非成思危可以想见。除地产股当天大涨外,众多相关产业链为之一振。但随后,该说法陷入反反复复的否认与证实矛盾中。最终,房地产被排除在十大产业之外,发改委相关人士的说法是,部分楼市提振政策效果已经显现,房地产不被列入十大是综合考虑的结果。

      而知情人士的说法是,决策层对楼市是否应该振兴存在截然相反的态度。反对者称楼市泡沫仍在,振兴一说有违调控精神。支持者则认为,目前的楼市状况不乐观,一旦交易量无法回升,除了有价格大跌的可能外,还可能导致银行坏账增加、拖欠工程及设备款引发三角债问题,退房潮带来社会稳定问题,产业链相关企业职工下岗,农民工返乡激化社会矛盾等。

      作为参与了整个事件采访报道的记者,最直接的感受是,房地产将一定是决策层解决这一轮经济危机的最后稻草。对待这一振兴计划,决策层采取了慎之又慎的态度。究其原因,除上述矛盾外,避免以往的快速决策带来的后遗症也许是另一个原因。回顾数年房地产调控历程,政策左右市场迹象明显,且利益各方的矛盾与纽结时时显现。比如,2006年年中开始,围绕70-90结构调控产生套型建筑面积争议,原建设部《90平方米以下住宅设计要点(征求意见稿)》上演朝令夕改的闹剧。再比如,在2008年底关于二套房贷款是否优惠方面,银监会与央行精神微妙相左。今年初,重庆响应刺激楼市的大方针而设计的购房退税政策被紧急叫停。

      再联系到此次悬而又悬的振兴规划事件,房地产业如何走向理性、透明、专业的发展道路正考验着调控者的决策能力。应该说,无论是中央及各地方政府还是市场主体,中国房地产在没有经历一个正常的经济周期的情况下,都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事关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节点,如何对房地产这个重要产业做出理性判断,从而有效地引导其市场化进程,确实已经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