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周宏
本期基金周刊关注,最近行业热议的通胀问题。
宋国青:现在谈通胀为时尚早
经济学家宋国青上周在申万巴黎基金的策略会上对于通胀谈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观点是“现在担心通货膨胀不着边际”。他认为,目前的经济状况是,贷款和货币超常增长,但并未发现异常因素;货币扩张政策有效,货币活性略有回升,相对于11月以前的下降有重大变化,但仍然很疲弱。目前的经济回升还很微弱,出口形势较为严峻。因此,他认为有充分理由进一步增加经济的刺激力度,其中主要是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另外,宋国青重点解释了今年1月份货币供应“暴增”6000余亿的理解。他认为,这笔钱确实有点小异常,但和过去情况比,不算特别异常。因此,不需要为此改变信贷政策(但利率调整不在此内)。
交银基金:中国不会通缩
与之相对应,交银基金的观点比较明显的倾向于认为,中国经济潜伏着较大的通胀压力。交银施罗德基金固定收益总经理项廷锋上周在交银的春季策略会中认为,短期内光看中国物价指数,确实给人通缩的感觉。但是他觉得,对这么一个货币供给宽松的经济发展时期而言不大会出现通缩。
两会透露出的最新政策动向也暗示了,资源品的价格,比如水电价格机制要调整,这一调看似要把物价往上拉一点,另外,还有天气对粮食产量的影响,也可能会发挥作用。短期内,中国经济不大会出现大幅的物价上涨,但是物价继续下跌的可能也很小。
长期的话,他认为中国经济还是会面临比较明显的通货膨胀前景的,一旦实体经济真实的需求释放出来了以后,物价可能会受到刺激,从一个很低水平震荡的阶段,迅速出现上升。这主要是和现在全球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关。
焦点集中在经济增长
而面对通胀分歧的背后,是业内投资者对于经济前景的关心。这也就是说,通缩的前景,相当程度上由中国经济的短期和中长期走势来决定。而这可能又构成了投资者争议的一个焦点。
比如,对于GDP的“保8”,业内就有很多的关注。交银基金的项廷锋认为,虽然上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月度GDP的增长可能5%~6%一线,但这不意味着一季度的GDP数据就是5%,更不认同,全年GDP数据也是这个水平的说法。相反,他认为,中国有足够的能力把GDP拉到8%以上。但是由于产能过剩,我们的微观经济需要时间才能调整出来。另外即便真的经济面临二度调整,这个幅度也不会太大,中国经济依然会在全球中率先走出来。而一些外资机构的经济学家则认为,这样的经济增长目标的完成,由于全球经济的衰退,中国出口市场的萎缩,面临很大的压力。
而这样的分歧,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孰是孰非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