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2009 3 1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吁请保险公司加入青年创业流程
    有形权益股本指标提出了新课题
    英国拟推“白领失业”救助计划
    唯有锐意改革方能化“危”为“机”
    地方债分配不能实行“普惠制”
    现在A股市场头等大事是维稳
    现在要特别注意防止通缩预期扩散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地方债分配不能实行“普惠制”
    2009年03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谭浩俊
      ⊙谭浩俊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透露,2000亿元的地方债券额度已分配完毕。从这次债券的分配情况来看,虽然不同的地方分得的债券数量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看,仍是“普惠制”,各个地区都获得了一定数量的地方债券发行指标。

      笔者以为,发行地方债券的目的,除了支持地方建设之外,还必须通过债券的发行,将地方目前的隐形债务显形化,提高政府资产、负债的透明度,从而为宏观决策、宏观指导、宏观调控提供科学的依据。实事求是地讲,“福利券式”的分配方式,是很难发挥地方债券的作用的。因为,地方债券的发放,应当根据项目和需要来确定,而非根据区域来确定。如果地方在分配债券发放指标时,也像分配“福利券”一样,实行“普惠制”,那么,就失去了发放债券的应有意义,债券的作用也难以真正发挥,弄不好,还会造成债券资金的损失与浪费。如果形成这样的习惯,那么,以后在分配地方债券发放计划时,也难以处理。

      从此次债券分配的方案来看,似乎并没有充分考虑地方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和偿还能力,有些欠发达省份,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都很弱,需要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来维持正常的开支,根本不具备发放债券的条件和能力。那么,对这些地方分配债券发放指标,以后靠什么来偿还呢?中央财政能否承担偿还债券的义务呢?如此,还不如把指标给那些有偿还能力的地区,而这些实力薄弱地区的建设,由中央财政直投。

      由于债券分配过于分散,各地得到的债券额度都很少,再继续分配下去,一个地区也就1至2亿甚至更少,而地方目前一般的政府工程都在5亿元以上。难怪一些地方对发债积极性不高。如果能够根据项目确定债券发放计划,分配债券发放指标,是否效果会更好呢?

      地方债券发放是一项探索性工程,该不该发,发多少,如何发,不仅要认真听取地方政府的意见,还要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因为,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方债券一般都用于政府工程,而老百姓对政府工程议论较多。如果能够在债券分配计划正式确定前,先征求地方的意见和听取社会各方面的看法,是不是可能更切合地方需要,实际作用会更好一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