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两会特别报道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企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2009 3 11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3版: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3版:两会特别报道
    苏宁预计未来几个月不会出现通缩
    左小蕾:
    保增长需时时关注通缩威胁
    CPI将在8月前后变成正值
    关于2009年哈尔滨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公司债券通过深圳证券交易所交易系统上网发行有关事项的通知
    机构观点
    专家观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CPI将在8月前后变成正值
    2009年03月11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雁争
      ⊙本报记者 李雁争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双双出现负增长,但是CPI的环比数据为零增长。对此,业内人士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表示,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危机来临的困难时期,中国有望率先摆脱通缩威胁。

      

      3月CPI增幅预计仍同比下降

      最新数据显示,2月CPI同比下降1.6%,这是国内CPI数据自2002年12月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也创下了自1999年6月以来的最大跌幅。

      中投顾问宏观经济分析师马遥表示,国内CPI价格的下降,一方面是因为国内有效需求减少导致,另一方面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间接传导至国内。目前,据商务部监测,蔬菜价格已经出现回落迹象,因而很可能导致2月的CPI价格形成年内最低点。

      但是国元证券宏观研究员郑旻认为,考虑到3月是元宵节过后的第一个月,再加上-1.79%的翘尾因素,因此预计3月CPI 依然维持在-1%到-2%的区间运行。

      虽然2月CPI同比数据不容乐观,但是从环比上看,2月CPI增幅为零。西南证券高级宏观分析师董先安认为,这意味着在全球经济停滞、通货紧缩的困难面前,中国有望率先摆脱通缩威胁。

      董先安预计,8月左右,我国经济将会完全走出通缩,即CPI的同比数据到8月前后将会变成正值。

      

      PPI还将下探触底

      统计局数据显示,2月PPI同比下降4.5%,比上月降幅扩大1.2个百分点,创1999年以来新低。

      业内人士认为,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下降对我国PPI的传导作用明显。受全球经济增长继续明显下滑影响,国际市场原油、矿石、金属等基础性产品价格在年初短暂反弹后继续低位震荡,导致大宗产品进口价格明显下降,带动主要生产资料价格下降较多。

      2月份,国际市场上能源价格同比下降48.8%,降幅比1月份扩大3.4个百分点;非能源价格下降33.1%,扩大9.4个百分点;金属和矿产品价格下降48%,扩大10.3个百分点,其中铝价下降41.8%,铜价下降55.3%。

      董先安认为,PPI进入负值区域后,意味着下游需求不足,企业利润有下降趋势。

      郑旻认为,亚洲金融危机时,PPI 从1997年6月开始进入负值后,一直到 2000 年才走出负值区间。全球大宗商品从高点跌落往往只需要花费很短的时间,但从低点上涨需要盘底数年,一直到真正的需求开始回升为止。

      因此郑旻预计,原材料真正的价格上涨应在经济复苏之后,PPI在年底之前都很难转到正值区域。

      交银施罗德固定收益部同时发表观点,由于PPI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影响较大,而与全球经济的走势高度相关。鉴于全球经济走出危机尚需时日,预期PPI同比增速的未来演变趋势是下探触底、低位震荡运行。

      

      货币政策仍有加码必要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中国经济仅仅出现通缩风险,并不能说已经进入通缩期。而政府已经和即将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将有助于改善中国物价下跌的状况。

      国家统计局人士解释说,按照经济学有关原理,通货紧缩,顾名思义就是由于市场货币供应量不足引起的价格水平的下降。从我国情况看,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作用下,市场货币供应量充裕,贷款大量增加,不存在通货不足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广义货币(M2)增速连续两个月持续回升,12月末、1月末同比分别增长17.8%、18.8%,达到2006年6月以来最高。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大幅增加。1月份新增贷款1.6万亿元,为历史同期单月增加最多。从初步数据看,2月份新增贷款仍然超过1万亿元。

      董先安表示,尽管通货紧缩压力不大,但经济成功复苏很大程度取决于投资刺激的进度和进一步的货币信贷刺激措施。因此,未来信贷能否持续维持目前高额度增长将是中国货币政策制定者密切关注的数据。

      上海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表示,经济调整时期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必将带来财政压力加大,政府负债增多。出于降低政府发债成本以及为筹资创造宽松环境的需要,降息和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短期来看,预计货币政策可能会在调低超额准备金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方面有所动作,提高货币乘数,增加新增贷款的派生乘数效应,促进更多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