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金融·证券
  • 7:金融·证券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期货·债券
  • A4:观点评论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9 3 13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汽车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汽车周刊
    汽车业“两会”三大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 自主研发 兼并重组
    零部件业也需要扶持
    传闻主角眼中的兼并重组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传闻主角眼中的兼并重组
    2009年03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琼
      ⊙本报记者 吴琼

      

      对于兼并重组,不同的汽车集团持不同的态度。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国内的兼并重组,多数汽车企业持欢迎态度,但对于重组的方式和原则有自己的不同看法;而对于海外的兼并重组,更多的国内汽车企业掌舵人则将之视为风险。

      

      江淮汽车

      更欢迎项目合作

      江淮汽车如今正处在国内兼并重组的风口浪尖上。外界一度盛传奇瑞汽车将兼并重组江淮汽车,江淮汽车董事长左延安在参加“两会”的间隙否认了这一传闻。在左延安看来,无论国内和国际的兼并重组,都早有失败的案例。以国际为例,德国的戴姆勒汽车和美国的克莱斯勒汽车合并多年后,最终选择分家;德国的宝马汽车收购英国罗孚项目后,最终以失败告退。至于国内的兼并重组,以前五省一市的六大汽车公司就酝酿组建南联公司,最后大家不欢而散。

      与完全意义上的兼并重组相比,左延安更赞同产品制造项目上的合作。左延安指出,“如果简单地从资本层面展开合作,很容易出现控制和被控制的心态,这恰恰形成了整合中的故障成本,容易产生问题。最终兼并重组后,优势没有叠加,反而互相抵消,不仅没能实现1+1>2的效应,1+1反而小于2了。”

      更多的分析人士对兼并重组的效果持疑惑态度。国金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李孟滔在报告中认为,“从国际汽车产业的重组并购历史看,鲜有成功案例,反观目前全球的龙头企业丰田汽车、大众汽车、本田汽车等公司,很少进行兼并重组活动,因此,我们对于汽车产业兼并重组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一直比较悲观。”

      

      长安汽车

      海外并购不能买包袱

      近来,长安汽车成为海外兼并重组传闻中的主角之一。外电一直传言南方汽车有意收购福特汽车旗下的沃尔沃汽车,南方汽车股份总裁、长安福特董事长尹家绪对此只淡淡地说了三个字:“知道了。”尽管南方汽车收购沃尔沃汽车的条件是最好的,因为沃尔沃汽车的股东是福特汽车,而后者正是南方汽车的合资伙伴,但是,尹家绪却说,“我们不能冒进。”

      尹家绪更一语惊人,“海外并购,要当心把自己的血流光。”在尹家绪看来,“国外的汽车企业肯定是亏损了、甚至不行了,所以才会卖给你。如果你为别人‘止血’,那么下一个流血的将是你。中国汽车企业有多少血可以流?今年流一点,明年流一点,哪一年能够‘止血’呢?如果血流完了,又该怎么办?”

      南方汽车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最需要的是技术,最需要的是不带来包袱的技术。这也是多家中国汽车企业的心声。与尹家绪一样,更多的中国汽车企业认识到,自己更需要海外的技术而不是工厂。有些企业如辽宁曙光汽车则将视线转向了抄底海外汽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