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投资的示范效应大,短期内拉动经济的效果明显,但是政府投资的副作用也必须引起关注;由CPI下滑所产生的短期消费刺激作用以及元旦和春节所形成的短期季节性消费需求将在第一季度结束,消费刺激能否延续取决于消费信心和新的消费亮点,取决于公众预期; 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条件下的就业状况对于政府和民众都显得更为重要。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带来大量廉价低素质劳动力以前是经济增长的优势,目前成为经济振兴的负担。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企业裁员使得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因此,中国经济有必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注重改善民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下更大的决心和气力。
⊙王敏
当今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经济失衡。中国和美国过去的经济增长都过分依赖经济全球化所形成经贸失衡而又互补的经济模式和经济格局。我们离经济均衡走得越远,调整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从危机中可以看出,美国和中国都是经济失衡的受害者,在零储蓄率和过度借贷的情况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打击甚大,靠借贷催生的需求幻觉破灭后,经济调整和复原需要更多的时间。从目前来看,只能靠发行过度货币来刺激需求,摆脱危机,并以其货币制度的霸权地位向世界转嫁危机,但很显然这是在拿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和信誉做赌注。
同样,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国也受到很大影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大经济体,对出口和出口加工贸易的过分依赖;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以中低端的加工业为主,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营销管道,缺少经济控制的自主性,其调整和转型的难度,比以高端产业为主的经济体代价要大,时间要长。更为突出的是中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就业问题一直就是个老大难的社会问题,经济结构在危机的形势下强势调整,必然使已经存在的结构性就业压力更为凸显。目前的经济形势很严峻,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对扭转恶化的经济形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中国经济能否最先走出危机的阴影,除了取决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善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应对措施是否得当,是否很好地解决好我们自身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和理顺政府投资与消费、就业关系。
政府投资的示范效应大, 但其副作用也须引起关注
巨大的政府投资计划无疑对阻止经济下滑和提振信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我国历次扭转通货紧缩中被证明了。政府投资的示范效应大,短期内拉动经济的效果明显,但是政府投资的副作用也必须引起关注。
其一,对于中国来说,由于体制上的因素,政府投资容易导致重复建设和经济过热。一旦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在落实中央“保增长”号召下,顺理成章地大干快上,不仅旧的过剩、落后的产能得以生存,扭曲的要素价格依然保持,而且会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引发新的瓶颈约束。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如果生产和制造很快地恢复增长,但是国内外需求萎靡的状况得不到改善,那么过快的生产恢复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大量的库存积压和资源的浪费。
其二、政府投资容易出现挤出效应。财政投资主要是一些基本建设为主,往往属于非生产性,投资的经济效益低,对消费和就业的拉动作用不明显。过度倚重政府投资也会挤占过多的社会资源。从银行的角度看,银行也愿意在经济下行、风险因素增大的时期,将信贷资金投放给相对安全的政府项目上,这样一来,过大的政府投资会给民间投资争取有限的社会资源增添难度,即容易出现挤出效应,政府投资如果不能带动民间投资的复苏,对于经济稳定复苏的贡献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其三、政府投资过大容易造成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不当干预进一步强化,阻碍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经济“ 保八”不成问题,关键是能否利用好这个绝佳的改革良机,对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中弊端和难以为继的粗放式的、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目前政府的振兴产业规划多是以解困、扶植为主要目的,缺乏调整、改革的内容。过度强化政府在保增长中的作用,会忽视政府自身体制的改革,错失改革良机,这样公共产品的缺失得不到改善,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国民收入合理分配等目标的实现就会遇到体制上的阻碍。
正确认识和评估消费,找到新的消费亮点和市场
2008年底到2009年2月,国内的消费热情空前高涨,连股市也露出了笑脸,一度让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欧美国家有些嫉妒。但是我认为,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内需已经刺激起来了,经济下滑已经见底了,消费热是以下几个因素造成的:一是通胀预期下降,CPI持续回落让百姓感到物有所值,从而刺激了消费,但是这与通胀初期人们担心物价上涨开始囤货从而刺激消费一样,具有短期效果;二是元旦和春节也创造了较大的节日需求,带动了消费;三是出口需求下降而导致大量低附加值商品出口转内销,由此对国内消费市场的供求关系产生影响,竞争促使价格进一步下跌,也刺激了需求。所以,近期消费最明显的特征是降价促销,从家具、电器到日常百货全面降价,而且打折幅度之高,历史罕见。但是我认为,这样的消费热没有可持续性,由CPI下滑所产生的短期消费刺激作用以及元旦和春节两节所形成的短期的季节性消费需求将在第一季度结束,消费刺激能否延续取决于消费信心和新的消费亮点,取决于公众预期。
今后一段时间内消费能否持续,有几方面情况尚待观察:一是节后民工反潮能否顺利找到工作?就业状况如何?二是春交会的成果如何?因为没有订单就没有生产和就业。三是一季度的经济数据表现如何?对外贸易是否能够改善?中央和地方一揽子刺激经济计划是否奏效?四是年报披露对经济预期有无影响?五是国际金融经济形势和周边地区经济表现。
如果国内经济表现和就业状况不如预期,加上西方国家一季度末公司年报陆续出炉,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经营亏损情况曝光,全球股市将受到进一步打击。居民对经济增长和收入预期下降更趋悲观,消费需求将进一步萎缩,届时即使打折促销也不会起多大作用。消费需求下降将导致生产和信贷周期进一步拉长,实体经济增长遇到困境。就国际经济而言,短期内全球将进入通货紧缩,金融机构去杠杆化的过程极其痛苦,投资和信贷需求进一步萎缩,存款保证和金融稳定都会面临严重挑战。如果各国低利率政策和扩大货币发行和财政赤字的救市措施不能起到预期作用,全球经济将进入滞胀时代,甚至出现战后首次全球经济大萧条。
在居民对经济增长悲观和收入预期下降的情况下,要刺激消费,必须让公众做到两点,一要有钱,二要敢花。前者需要通过财税政策来改变居民可支配收入状况,例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额,这标志着国民经济的收入分配政策开始向居民的一方倾斜,这一政策具有风向标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但是只有当消费能力能够有效地转变为消费意愿,才能对刺激消费产生促进作用,要让市民敢花钱,还需要几个方面的努力:其一,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少居民后顾之忧,让居民敢于消费,目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待时日;其二,要找到新的消费亮点和市场。目前我们在农村消费市场上仍然有很大的空间,但是要看到,农村消费市场的启动受到农民有限购买力的制约;金融危机前,国内的汽车、住房、旅游曾经是带动国内经济消费的亮点,现在在审慎预期的作用下,这三大需求受到抑制,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刺激和恢复这些需求,如降低二套房信贷首付比例、降低汽车购置税、重新恢复“五一”长假等等都是很好的思路。
千方百计改善就业,要保增长首先要保就业
对于十三亿人口的大国,就业一直是我们社会经济中最核心的问题。我们的就业问题比其他国家更突出、更为重要。
其一,我们的人口众多,解决起来非常不容易。解决就业远远比解决温饱问题困难得多,众多的人口与有限增长的就业机会的矛盾是长期存在的,是我们一直要面对的社会矛盾;
其二、我们的就业问题更突出,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规避风险的有效机制,可以减低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但是直至目前为止,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距离我们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相差很远,突出表现在:社会保障范围小,社会保障程度低,资金缺口大,保障措施社会化程度不高,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落后。西方发达国家与我们有些不同,他们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他们的工人可以考虑工薪报酬的高低而自主地选择就业和失业,因为失业对其生活和医疗保障所造成的影响不会对其生存构成致命的威胁,因此对社会稳定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
其三、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的就业状况对于政府和民众都显得更为重要。人们可以对经济危机下的经济增长下滑和失业率上升有一定的容忍度,但是如果政府不能很好地解决和缓和就业带来的社会压力,不仅消费信心会受到打击,更重要的是由就业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会使问题的矛盾由经济问题转为社会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可以说,没有就业就没有可持续的生存能力,就会对社会产生悲观和绝望,没有收入,消费也就无从谈起,没有消费,生产和制造就没有意义,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就没有根基。因此,要保增长,首先要保就业;要保稳定,首先也要保就业。应该更加重视就业问题,将之作为当前政府工作的第一要务。对此,建议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将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能够对就业产生拉动作用的民间投资,投向中小企业,投向服务行业。有一点我们需要清醒,今天我们遇到的是百年不遇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们遇到的问题比以往任何一次的金融危机或者通货紧缩都严重,我们刺激和恢复经济增长的思路和政策需要适应新的形势变化。
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多年之后和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影响下,中国经济需要2-3年的调整期,这不仅是现实的,也是有益的。
以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已经不具备:一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曾经快速占据世界市场,但如今受到挤压,贸易摩擦加剧;二是世界经济同步增长和全球化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得中国分享了世界经济增长成果,但如今中国经济也与世界经济周期同步进入了经济的调整期;三是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力在衰减,国民收入分配过度向政府和垄断企业倾斜,内需消费受到抑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升级任务艰巨,经济体制改革面临新的制度闯关,但是改革缺少动力和支持;四是以住房、汽车、旅游为支柱的消费曾经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作出较大贡献,但是目前公众预期趋于审慎的情况下,三大行业的需求趋缓;五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带来大量廉价低素质劳动力以前是经济增长的优势,目前成为经济振兴的负担。大学生就业、农民工就业、企业裁员使得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首要问题。
因此,中国经济有必要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注重改善民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下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有利于今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地发展,我们需要的是健康的、绿色GDP增长,需要有质量的经济复苏。
(作者单位:广东银监局,本文观点不代表所在单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