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两会特别报道
  • 4:两会特别报道
  • 5:两会特别报道
  • 6:金融·证券
  • 7:金融·证券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期货·债券
  • A4:观点评论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2009 3 13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莫让国际金融危机延迟中资银行改革
    中国经济复苏
    还需付出更多努力
    把握政府投资与消费和就业的最佳结合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莫让国际金融危机延迟中资银行改革
    2009年03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主持人:邹民生 乐嘉春 嘉 宾: 吴庆
      ⊙主持人:邹民生 乐嘉春

      嘉 宾: 吴庆

      

      外资银行难以成为中资银行真正的“战略投资者”

      主持人:一段时间来,作为中资银行“战略投资者”的外资银行,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其自身遭遇的流动性问题,纷纷减持手中的中资银行股份。这一现象,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吗?

      

      吴庆:从已经出现的一些案例看,应该讲,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瑞士银行集团在禁售期满第二天,将其所持全部中国银行H股配售给15家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也悉数抛出100多亿股份。另外,美洲银行也部分减持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尽管减持行为相同,但各自考虑还是有差别的。

      作为中资银行“战略投资者”的外资银行之所以会大量减持股份,主要是因为国际金融危机使不少跨国金融机构蒙受了巨额损失。为了缓解流动性危机,熬过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跨国金融机构不得不主动或被动地收缩其资产规模、提高资本充足率。

      因此,抛售中资银行股份实属正常反应。而金融危机如果继续加深,其他中资银行股份锁定期一旦解禁,抛售浪潮可能还会出现。

      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原因。而进一步研究,外国战略投资者的减持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也剪断了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的利益纽带。

      也就是说,当外资银行持有中资银行股份时,它们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根绳上的蚂蚱”,是将原来的竞争对手转为合作伙伴,这对竞争力不足的中资银行来讲是十分有利的。

      但当外资银行快速、低成本地减持中资银行股份时,这表明它们正在放弃 “战略投资者”地位,也意味着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的利益纽带关系其实是不很稳固的。

      深入分析还发现,即便在外资银行减持中资银行股份之前,它们也没有成为真正的“战略投资者”。

      因为,在目前中资银行第一大股东“一股独大”的情况下,如果不赋予小股东约束大股东行为的特别权力,除了第一大股东之外,任何公司都不可能有第二个真正的“战略投资者”。

      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中资银行的治理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外资银行成为中资银行的战略投资者。

      

      吸取外资银行惨痛教训:中资银行没有降低改革力量的理由

      主持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等金融巨头出现了巨额亏损,也暴露了外资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中资银行原来一直将这些金融机构作为榜样。现在它们突然崩塌,是否会影响中资银行向外资银行学习的动力,降低中资银行改革的力量?

      

      吴庆:你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让世人认识到美国金融体系存在的严重弊病,也很可能会改变转轨经济体对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竞争性金融体系的看法。

      大家也许已经注意到,在中资银行引进的“战略投资者”中,美洲银行、皇家苏格兰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等都出现了严重亏损。在美国的银行业曝出了10多年来首次季度亏损时,中国的银行业却报出了2008年税后净利润竟高达5834亿人民币(较上年增长30.6%)。这个对比,足以令国人感到自豪,但也有可能会降低中资银行的改革动力。因为,类似的情况在日本也曾经发生过。

      日本银行高级经济师冈崎久实子曾屡屡批评道,与美国同行相比,日本银行家更缺乏创新。但在这一轮危机中,一些美国金融机构因过度创新而深陷危机,而日本金融机构却因保守经营而渡过了首轮冲击。因此,她的批评也受到很多质疑。在东京三菱日联银行(全球资产规模第一)中,流传着这样的调侃:“强大的恐龙即将灭绝,未来是我们鼠辈的天下。”

      趁着金融危机,日本金融机构不失时机地重返了华尔街。其中,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斥资90亿美元收购了摩根斯坦利21%的股份,野村证券低价收购了雷曼兄弟在全球的部分资产。这些收购举动都显示,日本金融机构是有资金实力“抄底”华尔街的。

      但是,这并不表示日本金融机构真的有能力控制风险。目前,三菱日联金融集团报出去年三季度亏损1341亿日元,截至3月末,三菱日联金融集团财年盈利预期已从6400亿日元降低到500亿日元。

      这或许能给予我们一个启示,华尔街危机暴露了一些跨国金融机构在控制风险方面尽管存在严重缺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故步自封,我们仍然要从它们的不足或失败中学习或吸取宝贵的经验教训,继续推进中资银行业改革。

      

      中资银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既要支持经济振兴又要避免经营风险

      主持人:近几个月来,为了支持经济刺激方案,中国的银行业信贷规模在不断放大。现在,有人担心中资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的举动,是否会对其经营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对此,你怎么看。

      

      吴庆:从目前已经公布的部分数据来看,去年12月、今年1至2月,我国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分别达到了0.74万亿元、1.62万亿元和1.07万亿元。这显示,中国银行业的贷款规模在最近三个月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那么,中国银行业的信贷高增长,是否会导致部分商业银行将落实各级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和监管机构的政策目标凌驾于其经营目标之上?也就是说,是否会对部分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产生不利影响?提出这个问题,是可以理解的。

      近几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实践证实,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不彻底,以及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仅仅依靠三大货币政策工具等措施,中国的央行并不足以保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因此,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在2007年下半年启用贷款额度管理措施,而贷款额度管理仍是中国人民银行最为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只是,这一工具的使用,要视经济情况而定。在经济紧缩时采用贷款额度管理,在经济扩张时则取消贷款额度管理。这一宏观调控方式的应用,也促使部分商业银行的某些经营行为随之改变。现在,取消贷款额度管理后,部分商业银行就会尽可能地做大信贷规模。

      从目前已有部分商业银行采取做大信贷规模的一些方式或措施看,这很有可能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短期经营风险。这一点很值得人们关注。为了振兴经济,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切实可行的,但不能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标准,也不能放松监管机构的监管。这一点更应引起决策者和监管部门的高度警惕。

      如果我们处理好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大与其经营目标之间的合理关系,那么商业银行也不会因落实经济刺激方案而徒然增加其经营风险。

      (嘉宾单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