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2009 3 20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为4万亿投资提4项注意
    区域性多边及双边合作机制值得期待——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应对系列之二
    人民币坚挺:有“危”更有“机”
    新贸易保护:聪明反被聪明误
    信贷增长更应关注结构
    奥巴马难敌金融风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为4万亿投资提4项注意
    2009年03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郭田勇
      郭田勇

      “两会”通过的政府刺激经济方案,基础设施领域、民生领域和环保领域是4万亿投资的主要方向。应该说,严格按照上述部署安排投资,能够比较有效实现短期内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同时为长期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但是,在突出强调“快、准、狠”的同时,还需注意资金的高效运用,在努力保持短期经济增长的同时,突出强调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并从根本上奠定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的核心地位,促使我国经济步入长期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为此,笔者特别在此提出四个方面尤需注意的问题。

      其一,在大规模政府投资逐步落实的过程中,要注重实现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有机结合。财政支出往往具有挤出效应,尤其是在我国民营经济相对弱小、然而吸纳就业和税收贡献方面却举足轻重的现实条件下,重视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相关投资领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比如,政府在项目投资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国有资本同民间资本合作的方式,或者采取“BOT”的方式,在公路铁路建设、污水处理等公共投资项目上让民间资本参与进来,通过这种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另外,考虑到当前由于出口急剧下滑而导致我国大量出口型企业处境困难的现实,在项目建设的具体过程中,积极引导这些中小企业深入参与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既能帮助这些企业渡过难关,也能稳定就业,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当然,对民间资本还可以开放更多的投资领域,比如更大程度地开放金融、电信、石油和能源、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从而实现相关经济领域的适度竞争并从根本上支持我国民营资本的发展壮大。

      其次,应该认识到,当前我国经济问题不仅在于短期经济增长乏力,更在于由于经济结构不平衡所造成的长期不可持续性。因此,在4万亿投资当中,应把短期经济效益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积极寻求短期财政刺激与长期结构调整的最佳契合点。比如在钢铁产业,一方面通过加强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钢材需求,防止钢铁产能大起大落;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支持等方式推动钢铁行业合并重组,并以适度的财政补贴鼓励钢铁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产品结构的优化,推动钢铁行业重新步入良性发展。又如,在住房建设上,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对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生活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的今天,如果操作不当,极有可能造成房地产市场“崩盘”的风险。考虑到我国房地产市场价格偏高,而居民有效支付能力相对不足的现实,政府一方面应通过政策宣示、财政金融奖励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房地产企业适当调低价格,同时通过降低房地产交易税负等方式鼓励有效需求的恢复和扩大;另一方面,需要加紧制定和完善保障性住房制度,进一步明晰保障对象、保障范围等具体政策,从而避免由于政策表达的不明确而对房地产市场造成较大冲击。

      再次,在大力促进农村消费的同时注重提高农民收入。我国农村有2亿多户家庭,农村的消费水平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距离,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由于长期对于农村农业问题的重视不够,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幅度长期落后于GDP的增长速度。因此,在促进内部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的今天,如何较快增加农民收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笔者以为,农民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的关键在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因此,一方面政府应该大力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完善,从而实现土地的适度集中和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政府应该通过多种财政金融手段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来吸纳就业,并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加快城镇化进程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人口的转化和转移。

      最后,强化财政资金运用的监督和管理。当前正在实施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持续的时间相对较长,涉及的领域、地区和部门比较多,一旦监管不到位,就很难保证财政资金不被挪用或者截留。鉴于四川抗震救灾款项的使用过程中,审计部门全过程跟踪取得的良好效果,笔者以为,审计部门应该充分参考抗震救灾经验,在4万亿财政投资的各个项目推进的同时开展审计工作,从而实现由重事后监督为主向全程监督的转变。通过对支出的拨付、使用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全过程跟踪监督,及时发现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不仅如此,我们还应该公开征集一批社会监督员,将民众的力量引入监督体制,只要社会监督员能够切实发挥监督作用,就既能进一步监督和规范财政款项的使用,也能有效地实现民众和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通畅,缩小政府居民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而推动我国社会政治制度的进步。

      (作者系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