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2009 3 20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房地产金融安全是银行金融安全底线
    比金融危机更严重的
    是商业伦理与道德危机
    提升服务性消费比重可有效拉动消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比金融危机更严重的是商业伦理与道德危机
    2009年03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在美国政府动用1700亿美元予以纾困之后,美国国际集团(AIG)不思反省,执意向其高管支付巨额奖金。此事一出,全球哗然。美国总统奥巴马不仅叱其“贪婪”, 而且认为,此事关系到美国的“基本价值”。奥巴马如此愤怒,是有道理的。因为华尔街闹出的这场金融灾难,不仅重创了全球经济,而且也暴露出更为严重的商业伦理与道德危机。

      现在,围绕AIG奖金问题,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AIG等金融机构捅出了天大的娄子。政府为稳定金融市场,不得已动用纳税人的钱,前来救助。而肇事者不仅不加收敛,反而要“依约”领取奖金。真不知道要奖什么,对纳税人如何交代。为此,奥巴马要求其财政部长采取一切合法手段,阻止这笔资金的发放。而美国检察系统,也已向AIG发出传票,介入调查。

      另一派认为,政府是否有权废除AIG与员工签署的协议,涉及到一系列法律问题。如果政府宣布合同无效,废除AIG与员工达成的合约,就是破坏契约,有可能引发更大的恐慌,给美国经济招来更大麻烦。因为其他企业可以有样学样,寻找种种理由,单方面撕毁与员工的合同,逃避法律责任,使市场经济的法律基础--契约的严肃性遭到破坏。

      AIG的问题,看似两难,其实典型地反映了这场金融危机,在商业伦理与道德方面的重大缺陷。即,利用各种复杂的金融工具,牟求金融机构乃至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把不断叠加的金融风险推给社会,推向广泛的社会群体;无视这种财富博弈并不能创造真正的价值,反而会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只对具体契约负责,无视金融系统对整个社会以及经济运行的道义责任。

      看看现实,这种损人利己的情况并不少见。不仅金融业如此,其他暴利行业也好不到哪里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些专业机构,利用其霸权地位、信息不对称优势,或者话语权优势,以及相关制度缺失或缺陷,置公众利益于不顾,置他人损失于不顾,动用各种手段,牟取巨额暴利,已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病症。更不用说,采取非法手段谋财害人的行径了。

      由此而论,对这场金融危机的反思,仅从金融系统本身找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更进一步,从全球生产领域、贸易领域,从经济政策、经济思想层面找问题,也不一定看到问题的深层根源。那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其实,不必冥思苦想,回头看看太多违反常识的现象,就可以明白被许多被“经济学家”吹得神乎其神的当代经济是怎么回事了。

      远的不说,看看我们这里的情况。这几年,占据各类财富排行榜的中国富豪,主要都出自哪些行业?都是通过什么方式,在那么短时间内,拥有数以亿计的资产?以富豪榜上人数最多的房地产行业为例,在2006、2007等年份,一些城市的房价,不是以年增长多少来计算,而是以月增长、周增长多快来计算。姑且不论其他问题,仅就疯狂的房价而论,无疑是一个城市的商业成本和生活成本的灾难,是对一座城市及其居民竞争力的扼杀。

      再看一些高垄断行业和金融业,其权利与义务、贡献与分配之间的不对称、不成比例,也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比如,一些享有专营权或专有资源的企业,无视这种权利实际上是属于全体人民,是全民利益的托许,是要回馈于民的,而把这种权利当作牟取本部门利益的工具,以致相应的价格体系严重扭曲。又如,一家上市金融企业的高管,可以自己年薪数千万,而把一大批社会公众投资人套得死死。现在,通过上市实现暴富,正是个别经营者的好梦,而对社会公众的义务,只是纸上美言而已。

      一场国际金融危机,把曾经施放在那些金融巨头身上的光环剥离殆尽。贪欲的极度、手段的极致,以及道德的缺失、商业伦理的寡薄,不仅是少数贪婪者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以金融业为例,这里要问的是,金融到底是社会公器、是有助于实体经济和社会公众财富保障的公器,还是制造经济动荡,为少数机构、少数人从社会公众手里攫取暴利的私器?从经济学的历史看,经济问题从来就和社会伦理有密切关系。只有从公平正义、从社会道德与商业伦理这个层面查问题,才能找到化解这场危机的最后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