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宏观新视野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2009 3 20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抓内幕交易难 抓大亨们的内幕交易难乎其难——香港交易规则之争
    从AIG看
    政府救助下的
    道德风险
    怪哉,服务业在中国没有“产出”
    信实,让他在危机中吉星高照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信实,让他在危机中吉星高照
    2009年03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育琨
      ◎王育琨

      管理专家

      《经理人》商学院院长

      坏的东西总是与好的东西结伴而行。大危机、大萧条,直接后果是庞大订单消失,失业大军累积,中国制造业遭遇空前磨难;与此同时,经济增长最重要的资源价格也直线下跌,中国企业可以生产出性价比更好的产品,订单或可以进一步扩张。究竟是磨难还是机遇,还是要看企业家做人做事的本真。真正勇敢的人经常是沉静的,决不会被惊愕所袭击,没有任何事情会扰乱他精神的平静。浙江实达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刘红军,一个瘦削的、说话慢悠悠的年轻人,就给了我这样的启示。

      2008年,实达公司总收入3.3亿元,2009年,实达公司总收入却有可能达到6.6亿元。在浙江民企普遍遭遇国际大萧条订单锐减打击时,刘红军掌门的实达却能反其道而行之,不能不令人惊奇。3月初,我专程去杭州实达公司调查,对个中缘由有了一点真切的感受。

      2月底,一个犹太人Leonard跑到实达来找工作。这是加拿大一家客户的高管,66岁了。在金融危机的袭击下,他进入了裁员名单。他最近两年在中国与刘红军打过交道,是刘的一个大客户。他对刘红军做生意的方式很欣赏,于是就想到实达公司来打工。

      他原来的月薪是每月6000美元,可刘红军给不出这么高的工资。他接受刘红军雇佣一个中国人的工资2000元人民币,同时享受刘红军给业务员的提成制度。他坚信,通过他的老关系开拓,这一年给公司拿下1000万美元的订单,不成问题。这样他就可以有20万美元的收入。苗头看来不错,刚刚十几天,他就接了10多万美元的订单了。

      看好刘红军的犹太人可不只加拿大这一个人。斯洛文尼亚的一家国企,聘请了一个英裔犹太人为总经理,可惜没能逃过这次金融危机的劫难,企业倒闭了。在处置剩余资产时,这个英裔犹太人想到了刘红军。他将有八个柜中国市场价格为800万美元的原皮给了刘红军,价格只是200万美元。在皮革行业,成本主要是两大块,原皮价格和劳工成本。就这一笔生意,就使刘红军的成本大大下降,所以以前一些根本无法接的单都可以接了。

      经济危机之后,值得中国企业深思的一个现实是,那些强势品牌公司在往外走时,常常遭遇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洋人对中国品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就是你收购了他们熟悉的品牌,也因为后台内容的更换使他们倍加小心。刘红军没有强势的品牌,也不属于政府支持的强势公司,却屡屡获得西方企业的首肯,为什么?

      刘红军解释说,无论是中国人还是犹太人,做生意都有一些共同点:重承当,做事到位,有敬畏。比如,相互的约定,有时候没有落在文字上,但是你必须懂得去敬畏去恪守。敬畏是对他人情感的同情性关怀的外在表现。对正当事物的相应尊重,是与人合作共事的基点。

      许多事情就是这样。看上去不可思议,其背后的逻辑却非常简单。一个东方青年做人做事的操守和准则,可以打动一个身边的人,也就能打动精明的犹太商人。虽然没有强势的产品和公司品牌,刘红军却有着很强势的个人品牌。从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他,没有为国为民的宏大主题,没有政府的强力支持,喜欢与一个个鲜活的个人打交道,他喜欢和珍惜每一次握手,每一次真诚的对视,每一个坦诚的微笑。刘红军凭借着信实这个最原始、最简单的做事做人的基本操守,他结成一个个庞大的人脉网络。

      向供应链要资金,向供应链要效益,这是许多中国企业所梦寐以求的。可是他们却不得不面对与上游、下游的零和游戏折腾。而凭借“信实品牌”,刘红军却能驰骋危机四伏的商业世界。在一个个偶然性事件背后,有着必然性的东西。

      在2009年2月底中国企业家俱乐部亚布力论坛上,我主持了一个制造业转型论坛,我提议大家结合各自企业的实际,谈一下办企业为了什么。并把股东、社会、员工、协作商、客户等几个参数,派出一个优先次序。每个企业所处行业不同和发展阶段不同,话题的焦点就出现了相当的离散状态。多数人认为,办企业为了股东的最大利润,理所当然,无可厚非。这实际上也代表了中国目前压倒性的思想。这个结果,与我内心深处的感受有一些差距。

      刘红军说,他会把员工放在第一位,把协作商放在第二位。员工和他的协作商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

      去年底,日本企业联合会调查了400多家一流企业主,排出了“企业为什么”的序列,为了员工及其家属的幸福排名第一,为了协作商员工及其家属的幸福,排名第二,客户排在了第三,社会排在了第四。而我们通常特别看重的股东,却被排在第五。中国企业主,有可能把员工放在第一位,但是能够把协作商放在第二位的,很少见。中国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原本唇齿相依,却偏要外化为零和游戏。结果使得任何一个企业都陷入三角债的恶性循环之中。日本企业却少有这样的困扰。

      刘红军说,1999年他创业时,就是一心想赚钱。公司股东就他一个人。近几年,他每每看到员工幸福地生活和工作着,看着他们多领工资后的开心,他就感受到自己生命的价值。给员工带来幸福,也就给他自己带来了幸福。去年,他给员工收入每人10%以上的上浮,最高获得了40%的升幅。实达公司的上下游紧密的协作商有100多家,他感觉他们是一个生命的共同体。这些年他一直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或许刘红军是一个特例。也正因为这份独特,才更给我们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