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财经要闻
  • 5:金融·证券
  • 6:金融·证券
  • 7:观点·评论
  • 8:时事·海外
  • 9:信息披露
  • 10:信息披露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特别报道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人物
  • B7:产业调查
  • B8:产业研究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C113:信息披露
  • C114:信息披露
  • C115:信息披露
  • C116:信息披露
  • C117:信息披露
  • C118:信息披露
  • C119:信息披露
  • C120:信息披露
  • C121:信息披露
  • C122:信息披露
  • C123:信息披露
  • C124:信息披露
  • C125:信息披露
  • C126:信息披露
  • C127:信息披露
  • C128:信息披露
  • C129:信息披露
  • C130:信息披露
  • C131:信息披露
  • C132:信息披露
  • C133:信息披露
  • C134:信息披露
  • C135:信息披露
  • C136:信息披露
  • C137:信息披露
  • C138:信息披露
  • C139:信息披露
  • C140:信息披露
  • C141:信息披露
  • C142:信息披露
  • C143:信息披露
  • C144:信息披露
  • C145:信息披露
  • C146:信息披露
  • C147:信息披露
  • C148:信息披露
  • C149:信息披露
  • C150:信息披露
  • C151:信息披露
  • C152:信息披露
  •  
      2009 3 26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7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7版:观点·评论
    资产证券化:
    中国该走怎样的发展路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应对系列之六
    白宫购买有毒资产释放了什么信息
    修改准则:美国银行业救命稻草?
    凡事宜“疏”不宜“堵”
    调整个税:不能让公平离我们越来越远
    苏伊士运河冷清多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调整个税:不能让公平离我们越来越远
    2009年03月26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王福重
      个税改革不管涉及多少方面,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个税的起征点,已是当务之急。就税制结构来说,也有调整降低整体税负的必然性。个人所得税本来就没有什么保证财政收入的功能,我国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基本税率都高于国际可比水平,依靠这些主体税种,中国财政收入已经有了非常可靠的保证。

      王福重

      中国社会科学院某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几天前在一个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在努力阻止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而且逐一“批驳”了要求提高起征点的理由。

      这个态度,是否就能代表其所属单位的倾向?我不免怀疑。如果确实可以代表的话,这是令人惊异和费解的。这种努力,究竟代表了一种怎样的关切!

      这位研究人员反对提高起征点的理由之一,是个税纳税人“工薪者占30%”,比例不高,不能有效扩大内需。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提高起征点,可以降低纳税人的总体税负,增加其个人可支配收入,肯定可以提高有效需求,且不论能提高多少。问题是,即便暂时提高不了内需,就不该提高起征点么?

      其实,恐怕根本就没有几个人会真的认为,提高起征点能刺激内需。拿内需说事,是选错了靶子。首先需要搞清楚的是,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高低的标准是什么?

      “起征点”不过是个俗称,准确的说法是“免除费用额”。它的意义在于,不让个人所得税影响纳税人以及所赡养的家庭人口的基本生活。免除费用额的标准,正是纳税人和其所赡养的家庭人口的月生活费。

      二十多年前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时候,国内居民的起征点是800元,彼时大部分人的月工资不过几十元,800元的起征点是足够了。现在,个人的收入当然增加了不少,可是,生活费似乎涨得更快,比如房价和房租、食品的价格、车票价格都翻了几番。现在的起征点2000元,在一些小城市尚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靠2000元维持日常生活,实在是够呛。再说,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水平应该是不断提高的,起征点应该把这个考虑在内。

      所以,至少,在较大的城市,提高起征点是必要的,客观地说,在这些地方,个人所得税已经影响了不少纳税人的基本生活。至于扩大内需,更是缘木求鱼。

      这位研究人员反驳的理由之二,是如果提高起征点,将“大幅度降低个税征收额”。这个理由更奇怪,个人所得税本来就没有什么保证财政收入的功能,不过是为了社会公平而已。我国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基本税率都高于国际可比水平,很少有国家在征收较高增值税等间接税的同时,还征收较高的企业所得税等直接税。换句话说,依靠这些主体税种,中国财政收入已经有了非常可靠的保证。最近几年财政收入的超常规增长,使得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迅速提高,国民收入过快向政府集中。

      财政收入有较大幅度降低的必要,这也是保证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战略考虑。尽管当前有金融危机的冲击,财政有增加支出之必要,可是,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发行国债等间接手段来解决,另一方面,这是非常时期,不是常态。就税制结构来说,确有调整降低整体税负的必然性。

      该研究人员反驳的理由之三,是“提高个税起征点并不能有效解决贫富差距”。这就有点可笑了,有多少人认为单凭一个起征点或者个税,就可以有效解决贫富差距呢。如果可以的话,那么,在个人所得税制度比较完善的美国,应该早就没有贫富差距了。

      不过,不能不承认,适当提高个税起征点,将大部分穷人置于个税之外,确有缓解收入差距之效。而让最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有所提高,是检验一个社会公平的标杆之一。

      这位专家还说,把焦点集中于起征点,将为未来实行分类和综合征收相结合的个税制度埋下祸根。这就有点危言耸听了。难道因为未来要实行这个“相结合”,就可以容许现在的起征点侵蚀人们的基本生活?将来实行新的征收办法,自然应该有新的起征点的规定,到时候再确定不迟。但不管怎么规定,保证个税起征点不影响纳税人的日常基本生活,这一点是无论如何不该变化的。

      据我所知,这个相结合的办法,已经热闹讨论了好多年,至今也没见到实行的苗头。因为现今国人的收入来源越来越复杂,我们的税务机关即使配备了高科技设备,恐怕也没有能力把这些渠道弄清楚。

      最后,这位专家还说,要“暗暗使劲”,“提高税收能力”。可是,我们的税收能力,已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了,包括这个起征点就属于这位专家说的“暗暗使劲”之列,继续使劲的话,公平恐怕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因此,个税改革不管涉及多少方面,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分别确定个税的起征点,已经是当务之急。我相信,绝大部分地区将在现有水平上有所提高。就连税收主管部门负责人都出面澄清误会,认为起征点有提高空间。作为研究部门,为建立更公平和谐的社会计,就别再做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阻止”性努力了。(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