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期待已久的上海航运中心政策,终于获得国家批准。在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意见与此前上报的草案内容基本相同,不过第二船籍制度最终缺席。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副主任、秘书长真虹接受上海证券报采访时认为,航运中心的系列政策有助于打造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软环境”,而发展物流中心加上航运服务中心的模式,有助于提升上海港在整个东北亚港口区域里的龙头地位。
会议提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要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完善航运服务布局。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
而据知情人士透露,意见的具体内容与去年8月上海发改委联合港口航运相关部门共同起草并修改的《关于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基本相同,不过此前备受关注的第二船籍制度,最终未出现在获批版本上。知情人士透露,一方面,第二船籍加上启运港制度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沿海航行权的突破,这个直接关系到中国的主权问题。另一方面,有关部委认为,一旦实施第二船籍港政策,意味着对前来登记的外籍船只免征17%的增值税和一定比例的海关税,因此事关重大。
不过,目前批复的航运中心政策,将极大提升上海港的国际竞争力,令其进一步巩固在整个东北亚港口区域内的优势地位。真虹指出,目前上海港面临着来自于长三角周边和国外釜山等港口的竞争,单纯依赖腹地箱源的增长来支撑起发展不可持续。尽管国际上航运中心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但是老牌航运中心伦敦的经验值得借鉴。伦敦尽管目前货物吞吐量非常小,却因为是全球航运信息、交易等中心而成为无可争议的航运中心,对全球航运市场拥有巨大的话语权。“一个港口要做物流中心,建立起来快,但消失得也快,可是做航运服务中心,耗时长,但不容易被取代。”他认为,这一系列政策有助于上海发展航运服务业,营造航运中心的“软环境”,从而令上海不再单纯依赖于箱量的增长,也能稳坐东北亚港口的龙头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