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西藏区域报道
  • 10:西藏区域报道
  • 11:西藏区域报道
  • 12:西藏区域报道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信息披露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2009 3 2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东欧剧痛:
    借来的繁荣转瞬即逝
    这场危机打翻了诸多“清规戒律”
    盲目救助助长道德风险
    上海户籍新政
    还应有更大空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户籍新政还应有更大空间
    2009年03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华芳
      ◎李华芳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研究员

      己丑早春,上海继海外抄底金融人才后,在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又为吸引人才新开了口子。2月最后一周,上海市政府向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下发了《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下称《办法》)。根据这个《办法》,持有《上海市居住证》累计满七年以上人员,可有条件转为上海市常住户口,但相关申办将实行年度总量调控。

      这里所说的“有条件”,至少包括四项基本条件:申办人员需要在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七年;依法在上海市缴纳所得税;在上海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以及无违反国家及上海市计划生育政策规定行为、治安管理处罚以上违法犯罪记录及其他方面的不良行为记录等。但即便是达标,也不一定就可以转成上海户籍,还需要考虑当年的名额总量,但对于名额总量,目前还没有细则规定。

      尽管如此,这还是给在上海打拼多年的非上海户籍的人士带来了新希望。根据估计,上海目前有600万非上海户籍人口,但第一轮大概只有3000多人才能从中获益。而艾瑞迪(James T. Areddy)在“中国日志”(China Journal)的一篇文章中说,这个《办法》的试行期为三年,是一个短期方案,并且只有在汽车、航空、机械、航运、工程和金融领域工作的人员有资格提出申请。或许在政策制订者看来,只有这些领域内的“人才”才算是“人才”。

      那么,一个限制总量、控制行业、并且只试行三年的《办法》,真的能够吸引相关专业人才源源不断涌向上海吗?这一户籍新政能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添砖加瓦吗?至少在眼下,答案都是不确定的。或许,探究一下这个《办法》出台的前因后果,会有助于我们理解这项政策背后的真正含义。

      首先一条,当然是因为逐渐突出的上海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城市人口下降,上海开始逐步放宽定居的政策,欢迎外省及海外人才到上海公司工作。其中最主要的动力是让新来的工作者缴纳养老金,以弥补原有养老金的缺口。因为老龄化意味着老年人越来越多,但年轻人或者说在岗工作者少,这样需要养老的钱越来越多,但缴纳的养老金却不见增长,养老金缺口势必越来越大。所以,放宽定居(而非户籍)政策就有这方面的考虑。

      1994年,上海推出了“蓝印户口”,用以配套购房落户政策,也旨在推动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因为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为上海的地方财政提供了巨大的收入。当时总计发放了42000份蓝印户口。但这个措施与楼市的价格涨跌紧密相关。2002年楼市过热,上海就停止了这一做法。也就是说,蓝印户口政策前后维持的时间近8年。而此番户籍放闸的《办法》期限是3年。而且相比于购房落户而言,此番入户限制,显然更为严格。

      不过,试行《办法》的好处是会鼓励更多人办理居住证,而办理居住证也就意味着为上海缴纳养老金,有助于政府缓解养老金缺口上的压力,因为不然政府就需要动用财政去补贴养老金的缺口。但使用《办法》来鼓励居住证进而鼓励缴纳养老金而实际上并不一定能落户,更类似于“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对于办理居住证满怀落户憧憬的人才而言,未必是公平的制度,某种程度上,与政府希望彰显的吸引人才的态度也并不一致。恐怕这会更多被认为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而非真正对人才放开怀抱。这对于目标远大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言,尤其是明确了人才先行的策略而言,实在不能算是一个巧妙的招数。

      当然,上海在认定人才方面,标准向来非常苛刻,在这个拥有1900万人口(这已经包括了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超级大都会中,只有11%的人被认为是所需的人才;而在纽约、东京和香港,这个比例分别是24%、34%和21%。也许这也表明了上海与上述城市之间的差距。那么,大规模放开户籍,是不是一定会导致所谓的城市福利压力呢?至少就纽约、东京和香港的经历来讲,不一定。

      也就是说,至少将专业人才的比例提高至20%,似乎应是上海一个可以企及的目标。

      如此说来,则上海在放开户籍方面还可以更进一步,例如,让企业和社会组织自己来认定人才,交由政府备案即可,因为这些市场上的组织,比政府更懂得什么是人才,而政府挑选人才的标准又未必适合企业。所以,让市场来挑选人才,然后政府备案,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同时需要去除的顾虑是,放开户籍制度虽然会增加城市福利供给的压力,例如要在教育、疗等方面有更多支出,但同时也要意识到,这些新增的人才将会为城市创造更多的财富,至少,他们缴纳的税收带给城市的收入,就可能远远大于上海市财政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