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西藏区域报道
  • 10:西藏区域报道
  • 11:西藏区域报道
  • 12:西藏区域报道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信息披露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7:信息披露
  • C88: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C101:信息披露
  • C102:信息披露
  • C103:信息披露
  • C104:信息披露
  • C105:信息披露
  • C106:信息披露
  • C107:信息披露
  • C108:信息披露
  • C109:信息披露
  • C110:信息披露
  • C111:信息披露
  • C112:信息披露
  •  
      2009 3 27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东欧剧痛:
    借来的繁荣转瞬即逝
    这场危机打翻了诸多“清规戒律”
    盲目救助助长道德风险
    上海户籍新政
    还应有更大空间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588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盲目救助助长道德风险
    2009年03月27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周业安
      ◎周业安

      中国人民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

      危机时候的救助被当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几乎很少人去讨论救助可能产生的一些弊端。这是因为在某种正义凛然的氛围下,去讨论这些问题总有点不合时宜,似乎也缺乏同情心,甚至可能被认为缺乏某种伦理道德。但如果回避救助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那就意味着原本紧缺的资源正在被不恰当地使用,也就是资源正在被浪费,其结果是更不利于危机的救助,甚至更不道德。因此,即使百分百必须救助,也得充分考虑到合理的救助方式和救助时机,把救助资源最有效率地使用。

      救助会产生许多弊端吗?这几乎是经济学的常识性问题。在本栏上一篇文章中,笔者所提及的道德风险,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而令人沮丧的是,几乎每一次救助,都会出现道德风险现象。这可能让很多反对经济学理性经济人假定的人深感迷惘。因为总有一些学者不愿意承认人性自利的一面,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政府给予某些经济金融机构以适当的并且是无条件的救助,就不仅可以保障这些组织的经济自由,而且还能够让其恢复活力。而对于一些激进经济学家来说,则认为政府的无条件救助,可以帮助工人解困,维持其就业稳定,增进工人的福利。其实,无论是一些标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还是激进学者,都忽视了被救助组织对激励的反应,而关注对激励的反应,则是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内容。

      这就是可悲的地方,最简单的道理往往最容易被忽略。由于这种忽略,一些学者便沉浸在某种理想化的情景中:企业在经济危机中遇到了困难,政府通过贷款、注资或者购买股权等方式向企业输血,企业对政府感恩戴德,于是上下一心,团结一致,最终度过了危机。很可惜,这种情景只有酸溜溜的文人在艺术化的场景中才能够展现。现实却往往与之愿违。一旦政府开始对危机中的企业展开救助,那么企业的正常激励反应将是:总算可以发点奖金了;总算可以保持点原有的福利了;总算可以维护每个职员的岗位稳定了;总算可以舒一口气,既然不用进入破产程序,以后就可以冒更多的险了……如此等等。这就是说,经济学家所预示的道德风险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而且具有普遍性。

      如果道德风险是必然存在的,那么无条件的救助有多大意义呢?这其中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在经济不景气的过程当中,当某个企业发生了财务危机,总夹杂着两种因素的作用:一种是系统性的风险因素,比如外向型企业因国外需求下降导致订单萎缩,从而导致公司业绩大幅下滑,资金无法回笼,公司由此步入财务困境;但还有一种就是非系统性因素,即由于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不善,导致成本费用偏高,资金周转缓慢,业绩下降,甚至出现大量亏空,等等。从救助的本质上说,我们应该救助的是前者,而不该是后者。这个道理很简单,救助所用资金是公共资金,不应该用于承担企业的私人成本。

      但是救助过程中的难题在于,每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上述两种因素可能共同起作用,人们无法正确识别,究竟是哪种因素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或者说,无法分离出两种因素的作用大小和边界。此时,无论是出于社会压力,还是出于政治诉求,一旦形成救助的方案,那么这种方案就必然惠及众多的所谓有影响力的企业,其结果就是在帮助企业抵御系统性风险的同时,也相应地承担了企业的私人成本。或者说,无条件救助、或者少数有条件的救助,在帮助企业脱困的同时,也在帮助那些犯了错误的高管人员卸责!这样的救助过程中,受益最多的是哪些人呢?很不幸,不是工人,而是高管人员。因为众多高管人员本该被降薪,本该被惩罚,本该被解雇,以此来承担经营不善的责任,但由于政府在救助中并没有附加合理的条件,从而导致其不用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呢?在其后的职业生涯中,这些高管人员会继续以公司的资产冒险!而且冒更大的险!

      道德因素在起作用吗?很少!因为当犯了错误却不用承担相应的成本时,犯错就成为最好的选择。这种时候,任何假想伦理道德的画面,都只不过是一种幻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