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冲击2400点,投资者的心情却大不一样,2007年年初的2400点人们踌躇满志,2008年“集结号”吹响之初鲜有人想到股指会撤至2400点下方,而现在望着2400点高度感到犹豫不决,犹豫的主要因素是很多人都在等待经济数据再现繁荣。
细细分析中外股市近50年来的运行规律,在美元贬值的20世纪60年代和通胀数据超过10%的1975年,美股却经历了大牛市和大级别的反弹;1982年当美股面临世界性经济衰退之际,道指却迈过了十年前创下的高点,开始了新的牛市之路;印象中美股能符合“经济晴雨表”特征的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那一轮牛市而已。至于A股市场,1996年和2006年股市的表现可谓符合“经济晴雨表”的特征,但只是赶上了上一轮经济增长的尾巴而已。随后的1997年和2007年遇上输入型的金融危机,令牛市来去匆匆,其余时间A股市场的表现与美股相仿,牛熊也是逆经济周期而表现。从历史数据提供的规律看,股市呈现出“典型牛市”周期的时间较短,呈现出“非典型牛市”周期的时间反而较长,现在股市可能又将步入“非典型牛市”的反弹周期。
3月19日,美联储宣布自己“花钱”购买美国长期国债,实质上是准备开动“印钞机”,全球金融市场迎接一个新的货币泡沫时代只是时间问题,相类似的一幕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经演绎过。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大隐患在于,只有依靠美国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散到世界各地成为储备货币,以达到国际贸易平衡。但这又是一个悖论,流出的美元越多,越容易诱发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危机,若美国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又会减少国际货币储备供应,导致国际贸易清偿能力不足,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20世纪60年代美联储也曾开动“印钞机”,令全球“美元过剩”,各国纷纷将美元兑换成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终于不能再支撑下去,1971年8月,美国被迫宣布放弃“金本位”制。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经济竞争力开始衰退,国际收支逐步趋于恶化,但20世纪60年代美国股市却凭借着美联储“数量化扩张”的货币政策逆势走牛。1971年美元弃守“金本位”之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美股走势出现了剧烈的“过山车”式的走势,但仔细分析历史数据,投资者可以发现,从1972年至1982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和美股的走势都呈现出宽幅震荡的箱体走势,直至1982年之后两者才背道而驰。
由此可见,目前仍处于名义上的通缩周期,投资者需要具备“信心逆周期而满”的毅力,借鉴彼得林奇的经验:“投资股票要赚钱,关键是不要被吓跑,这一点如何强调都不过分。炒股和减肥一样,决定最终结果的不是头脑,而是毅力。”目前股指虽然处于谷底盘升阶段,但多数投资者仍然对熊市心有余悸,因此股指攀临2400点高度之际即有缺氧的感觉。有鉴于此,投资者首先应学会借助估值判断股指的高度,真实的A股估值虽然较H股昂贵,但远比美股便宜,当A股整体估值攀高至25至30倍市盈率区间之前,流动性驱动的利好因素仍然具有优势;其次,在通缩阶段,能源股和银行股的股价和估值都受制于大宗商品和房地产价格下跌的预期,能源股和银行股的表现远远落后于股指的涨幅,随着通胀预期的形成,这两大权重股板块跑赢股指的概率正在逐步提高。至于A股和H股的溢价现象,投资者可以关注一个细节,中石油的年报显示,瑞银集团抄底A股增仓中石油,偏偏选贵的A股而不是便宜的H股,这再度折射出流动性对股价的影响。瑞银集团增持中石油A股的举动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H股价格受到流动性拖累而被低估,而非A股价格被高估。建议投资者也可考虑在资产配置中增加挂钩H股的QDII产品。
通缩周期更使投资扩大了安全边际,与上证指数6124点的珠峰高度相比,2400点仅是一座小山峦,流动性驱动的“非典型牛市”将呈现“犹豫中向好”的特征。揣测股指海拔高度的策略可以挂钩估值和通胀数据,如果股市整体估值超越30倍市盈率,肯定会产生高原缺氧的感觉。此外,投资者切忌盲目投机各类概念股和低价股,因为在流动性驱动的背景下,各类概念股和低价股凭借市值较小的优势更易受到游资的青睐。但在全流通时代,如果仍将股票视作符号投机的话,最终风险将会更大。最后要提醒:“投资策略因人而异,切忌将投机视作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