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焦点
  • 3:焦点
  • 4:特别报道
  • 5:财经要闻
  • 6:金融·证券
  • 7:金融·证券
  • 8:观点评论
  • A1:市场
  • A2:基金
  • A3:期货·债券
  • A4:特别报道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9 4 3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7版: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需以非常规对策应对美国的债务货币化
    让现代金融找回
    自己的恰当位置
    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让现代金融找回自己的恰当位置
    2009年04月0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亚夫
      ⊙亚夫

      

      在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指标未见好转,部分地区有可能因金融危机触发社会危机的情况下,国际社会对G20伦敦峰会予以了太多关注与期待。然而,诚如英国首相布朗所说,这次峰会只是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期待一场首脑峰会就能解决所有问题是不现实的。

      关键是这次会议能否对世界经济回归正常,提供合适的愿景与实质性帮助。而稳定金融市场,让全球金融活动回归到恰当的位置,让各个市场的价格信号能够反映真实的需求趋势,又是最核心的问题。

      去年,由华尔街闹出的这场危机,之所以像电脑病毒一样对全球经济造成了大面积伤害,使大部分国家的生产、贸易,乃至居民生活遭到了波及,是因为多年来金融活动脱离了经济基本面,脱离了实体经济,脱离了基本的社会需求,而在各种金融工具的作用下,逐渐异化为一股桀骜不驯的投机力量。

      这股力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多个地区、多个市场,肆意横行。在制造大量市场泡沫的同时,也扰乱了各个市场的价格体系,使多个市场的价格信号出现了严重扭曲。

      比如,房地产价格,作为欧美等发达经济体衡量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在次贷危机爆发前是一路飙升。房地产已不再是长期居住的生活工具和长期投资的不动产投资品。在金融杠杆化操作下,已演变为资金规模大、投机性强、暴富速度快的投机性筹码。

      在房价持续飙涨的呼声中,一些根本还不起债的人也开始接受房贷机构的帮助,加入到炒房人的行列。由此而起,泡沫越吹越大,有毒资产越来越多,最终酿成了难以自救的危机,这是必然的。而这种情况,不仅在发达经济体,在新兴经济体也有。而新兴经济体的房产泡沫何时破灭,只是时间问题。

      又如,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价格,以及证券投资品价格,这两年,无论国际国内,无论一般消费品还是生产资料,或是股票等证券投资品,都经历了从狂热的暴涨到崩溃式暴跌的极度震荡。

      如,国际油价在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从140多美元跌到40多美元、铜价从8900跌到3200、玉米从800跌到350。跌幅之大、跌势之猛,前所未见。而道指从11500跌到7000点、恒指从23000跌到13000点、沪指从6100跌到1600多点。多个市场的剧烈波动,不仅扭曲了相应的定价功能,而且也传导到实体经济,严重干扰了实体经济的正常运行。

      出现上述问题,罪在何处?除了相关市场有自身原因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金融问题。上世纪后半叶,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一方面,发达经济体在网络与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金融服务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使全球贸易量剧增。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增强了对现代金融业的需求。

      在一片荣景面前,作为国际贸易主要结算货币和主要储备货币的美元,也开始脱离一国的经济基础,加大了发行,加大了对全球经济成果的攫取。而泛滥的流动性加上各种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更使金融杠杆的功能无所不在。特别是全球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等相继打通,为金融投机家在全球多个市场牟取暴利,创造了做梦也想不到的条件。

      而监管的缺失、制度的缺陷,更使金融寡头的投机行为肆无忌惮。与此同时,又有一部分金融机构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诱使下,逐渐淡化了传统业务,把目标转向了高杠杆领域,加入到全球性投机炒作的行列。自此,金融业已异化成一股在不同市场间兴风作浪的力量。其行为不是化解风险,而是扩大风险;不是稳定预期,而是操纵预期。

      这次G20伦敦峰会,之所以把金融监管列为会议议题之一,正是由于国际社会已经普遍认识到金融失控的危害。这种危害不仅会造成金融系统自身的紊乱,酿成全局性金融危机,同时也会直接传导到实体经济,引发经济危机,直至社会危机。问题是,如何来监控金融业呢?如何对金融活动进行预警呢?

      这些问题虽然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从根本上讲,尽快让现代金融业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中找回自我,找回对实体经济的优化配置功能,对商品价格与贸易活动的发现功能,对生产与服务的促进作用,对消费与投资的拉动作用,找回自己的恰当位置,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危机,使全球经济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