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特别报道
  • B7:产业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2009 4 9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美国失业率数据为何背道而驰
    仍有必要出台新经济刺激计划
    还是别裁员吧,费用实在耗不起
    美国汽车业: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
    三大行利润分配方案
    值得充分肯定
    购并融资中心:上海另一篇大文章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购并融资中心:上海另一篇大文章
    2009年04月09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阎庆民

      阎庆民

      继《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之后,央行与银监会近日又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为多方面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再次明确提出“支持金融机构发放并购贷款,及时满足中小企业合理的并购融资需求”。

      作为今年上海银行业创新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并购贷款是处在金融中心建设进程中的上海银行业创新发展的一项基础业务和重要立足点,也是上海银行业实现转型发展、提高金融服务能力的机遇,更是提升上海资本市场功能、金融中心辐射力、产业竞争力的关键环节。

      国务院正式通过的建设金融中心、航运中心的“双中心”方案,为上海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以服务业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的更大发展,即 “彰显上海优势,做并购贷款业务发展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助推上海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突出强调了上海的四大优势,即市场优势、产业优势、平台优势和中介优势。

      上海经济经过2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投资尤其是重大建设项目的投资拉动作用明显下降。国家启动4万亿投资项目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上海获得的额度较少。今年上海安排重大建设项目总投资约5475亿元,计划完成的投资大概在1550亿元左右。换句话说,重大项目的有效贷款不会超出1500亿。而在目前的国内外经济大环境下,企业投资总量也不会有很大增长,因此,整体来看,上海的贷款有效需求明显不足。

      而在另一方面,银行业流动性则非常充足。截至今年2月末,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约3.59万亿,贷款余额约2.52万亿,余额相差1万亿;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为69.7%,尚有5个多百分点的空间。而资金实力更为充足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存贷比只有56.5%,拥有接近20点的贷款空间。所以,当前是并购贷款业务发展非常有利的时机。

      事实上,目前上海的国有商业银行已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并购贷款业务或业务准备。如工行与百联集团(4亿元),建行、交行与宝钢集团(分别是8亿和7.5亿元)。中行也在积极洽谈项目并已有项目意向。可以说,并购贷款业务已经获得了实质性启动,并在积极、稳健地推进过程之中。

      但必须看到,并购贷款业务作为高风险的新业务品种,国际上企业并购成功率一般在33%左右。为此,《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对商业银行开展并购贷款业务设定了五道门槛:一是要有健全的风险管理和有效的内部控制;二是贷款损失专项准备充足率不能低于100%;三是银行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四是一般准备余额不低于同期贷款余额的1%;四是银行要有对并购贷款进行尽职调查和风险评估的专业团队。银行业并购贷款的风险管控能力仍是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

      从目前情况看,上海亟需完善并购融资中心建设的配套环境。

      首先,企业并购及并购贷款的契约设计更为复杂,需要创造高效、低成本的法制环境,降低并购交易各参与方的诉讼成本,提高交易纠纷处置效率,维护各方的合法权益。这不仅是并购融资中心,而且是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前提。

      其次,尤其是对于并购困难企业的交易行为以及并购后的经营,要有效发挥政府财税政策的引导和扶持。政府应通过财税支持和让利,降低并购成本,支持企业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深化整合。

      再次,鉴于企业并购活动的复杂性,外部配套的中介服务,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律师事务所等等,是并购融资中心建设的重要条件。应该说,在中介机构方面,上海具有一定优势,但从提高上海金融中心辐射力的要求看,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西方并购市场的活跃,得益于灵活、多样的并购融资方式,包括股本融资工具、债券融资工具和金融机构提供的并购贷款。包括可以发行并购基金、债券等。我们要创新发展其他并购的融资渠道, 还需加强银行之间的合作。国际上,很多企业并购贷款是采用银团贷款的形式,既有利于分散风险,又有利于集合信息,发挥各自专长。上海银行业应加强彼此合作,将并购融资中心建设与银团贷款市场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作者系上海银监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