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2009 4 1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人民币国际化需夯实贸易基础
    “货币互换”在今日中国含义更丰富
    印度贫民窟的真实现状
    中国银行业逆风飞扬的历史契机
    “新泡沫论”的毛病出在哪里
    量化界定不清 违规责任难究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货币互换”在今日中国含义更丰富
    2009年04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陈学军
      通过货币互换机制,央行可以大大消除汇率风险,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这将进一步促使各国经济增长。同时,汇率稳定消除了因地区内投机性资本流动而产生的储备需求,从而节约了外汇储备。由于中国外贸量大,且与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重合较多,因此亚洲国家不仅盯住美元,还得盯住人民币。这样,只要人民币保持稳定,其他货币就不会出现大幅度变化。

      陈学军

      汇率体现一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经济话语权,直接影响国家竞争能力,因而,汇率也就被赋予了更多国家使命,汇率比其他宏观经济变量更具有超经济性,不仅仅由经济因素决定,更重要的,它还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范围内竞争的一种手段。

      中国中央银行本着中国把自己的经济发展好,本身就是对国际经济最大的支持,就是对世界经济和金融稳定贡献的原则,应对金融危机以讲究实效为第一原则,近期所采取的“固定汇率制+货币互换”不啻为最优货币政策选择。

      在2000年5月于泰国清迈举行的10+3财长会议上,各方一致通过了关于建立货币互换协议网络的《清迈倡议》。决定扩大东盟原有货币互换网络的资金规模,并号召东盟国家及中、日、韩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共同达成的基本原则建立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以便在一国发生外汇流动性短缺或出现国际收支问题时,由其他成员集体提供应急外汇资金,以稳定地区金融市场。中国人民银行在《清迈倡议》框架下先后与6国的中央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

      如果说9年前中国人民银行签署《清迈倡议》的重要目的是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今天货币互换机制再次启动其意义就更为丰富。自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已先后与韩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签署类似协议,互换总规模为6500亿元人民币。此外,还有多家外国央行向中国表达签署货币互换协议的意愿。

      在金融危机面前,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于财政政策作用发挥。当前人民银行必须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其中包括要把人民币的汇率水平固定住。货币互换机制中的技术核心就在于,在期初和期末要按照固定汇率交换本金。从中国中央银行的政策本意而言,人民币汇率的剧烈浮动极大影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作用的有效发挥。一般而言,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只能是影响国际储备等资产变化,对稳定宏观经济的能力削弱。但是,在固定汇率下的财政政策可以用来刺激经济增长,而且,它比在浮动汇率制下更加有效。

      不过,保持固定汇率(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的另外一方面,对央行也是最为困难的,就是如何排除干扰,确保人民币不贬值。首先,因为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美元流动性缺乏,势必会造成中国境内美元资本流失,对人民币贬值形成压力。然而,从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来看,资产一项从去年9月的9000亿美元迅速膨胀到12月的约2.3万亿美元,短短3个月增加了一倍多;在美联储3月19日宣布“开动印钞机”购买国债后,3月23日美国财政部又宣布将收购总规模达万亿的金融机构“有毒资产”。显然,“从印钞机出来的钱”将很快修补陷于困境中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使得金融危机很快在账面上宣告结束。说明美元货币也在大幅度扩张,美国境内流动性短缺局面得到改善。而作为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货币投机的始作俑者的对冲基金,有三分之二已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倒闭,由于市场恶化,对冲基金的资金来源萎缩,原本投资对冲基金的金融机构、共同基金由于自身遭受损失,减少了向对冲基金的投资。基于以上两个因素,货币危机的形成条件都不具备。加之中国有1.95万亿殷实的外汇储备,绝不会出现资本抽逃的恐慌性贬值。

      其次,如何消除因财政赤字而导致对人民币贬值的隐忧。为了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今年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将扩增至9500亿元,将通过相应增加国债发行规模弥补缺口,市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在浮动汇率制下,中央银行购买本国资产就会引发本币超额供给,这将立即迫使本币利率下降和本币贬值。事实上在中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扩张主要是外汇占款投放数量,短期流动性调节主要依靠通过公开市场买卖央行票据业务来完成。各种债券主要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发行和交易。央行对政府的债权基本上是2007年发行的1.55万亿的特别国债,但国债不是我国央行操作的主要工具。另外,截至今年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9.81万亿元,因此不会出现财政赤字被货币化问题。

      其三,由于国外需求放慢,为了刺激出口,担心人民币汇率政策具有贬值的趋向。从理论上讲,政府会倾向于选择贬值作为扩张总需求的途径。但是,鉴于中国政府已确定并通过扩张性财政措施,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宏观调控政策主基调,所以应该排除政府有主动贬值的意愿。而且,自由浮动的最大弊端是价格的不确定性,汇率风险仍然很大。在出现经济和金融危机时,自由浮动极有可能导致以邻为壑的竞争性货币贬值。如果让人民币贬值,可能会遭到亚洲邻国的指责并引发竞争性贬值,同时引发中国与主要伙伴的贸易摩擦,招来报复性措施。中国领导人在伦敦金融峰会上明确承诺,不会因为在开放过程遇到外部环境的短暂波动而改变对外开放的战略,不会因为经济发展遭遇的暂时困难而采取保护主义。

      通过货币互换机制,央行可以大大消除汇率风险,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这将进一步促使各国经济增长。同时,汇率稳定消除了因地区内投机性资本流动而产生的储备需求,从而节约了外汇储备。现在,强化多种货币储备制度,弱化美元霸主地位,建立主要储备货币稳定的汇率体系已成为客观上的必然要求。由于中国外贸量大,且与东盟国家的出口产品重合较多,因此亚洲国家不仅盯住美元,还得盯住人民币。这样,只要人民币保持稳定,其他货币就不会出现大幅度变化。(作者系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专职研究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