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专栏
  • B7: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B8:汽车周刊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2009 4 10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6版:专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6版:专栏
    小心,当地方债遇上软约束……
    上海的下一步
    历史上,
    京城“居大不易”并非住房
    智者善于从不利中搜寻有利因子
    日本地价回升之光转瞬即逝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的下一步
    2009年04月1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李华芳
      蒋玉磊 制图

      ◎李华芳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研究员

      洋山港建成之后,上海货物吞吐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在事实上已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城市的身份,意味着对贸易结算的要求将会大大增强,而贸易结算将会成为人民币迈向国际化的第一步。但上海要建设成为人民币金融中心,就面临着巨大压力和艰巨挑战。

      要想摘得人民币金融中心的桂冠,上海仍有一段路要走。在国务院通过上海“双中心”方案的第二天,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就在回应中表示,中央不时强调要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加上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的服务,国家有一至两个城市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并不算多。确实,只要审视美国的经验就明白,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并不为过,但问题是两个中心之间的定位是极其清楚的:如芝加哥以期货交易著称,而纽约的华尔街以股票市场扬名。

      但在谁会成为人民币金融中心的问题上,沪港的角色定位有待明晰。双方都小心翼翼避免出现政治上的争议。方星海在《金融改革与开放》一书中谈到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认为可以分两步走:首先确认上海作为人民币金融中心,即所有重要的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结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在上海成交和发生;其次等待人民币全面自由兑换的时刻,到那时上海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自然水到渠成。

      继香港之后,上海现在也试点人民币结算。香港具有成熟市场的优势,但其与上海的定位区分将是在同一类型的中心上做得更加高端而已。尽管理性的选择是上海与香港联手,不仅向中央要政策,也和新加坡、东京等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竞争来自全球的资源,成为亚太区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但事实上,合作渠道的多少取决于双方提供的服务同质化的程度。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最近的一份报告认为,沪港两城可以在金融安全机制方面加强合作,但在金融产品和服务方面,两地的竞争恐怕不可避免。对于上海来说,货物的吞吐量早已超过香港,并且位居世界第一。当然,贸易结算对于金融中心而言,其实并不是个最重要的问题,并且贸易结算所占的量很小,而且货物的交割可以在其他地方完成。换言之,在香港进行贸易结算,但货币贸易在上海进行,是可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便上海超过香港,成为世界航运中心,也并不能说明就一定会顺理成章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因为对于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而言,最重要的是人民币的功能得到切实的体现,而不仅仅是贸易结算。

      事实上,人民币结算最重要的是结算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还包括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人民币计价和交易。香港在人民币贸易结算方面先行起步,并且市场发展较为成熟。但其局限同样明显,在上海没有发展之前,贸易结算通过香港是因为香港本身所处的窗口地位造成的。而当上海发展之后,对香港的转口贸易作用以及窗口地位都形成极大的挑战。而在人民币自由化还属于未来架构时,单纯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也许并不能表明什么。

      但也有学者认为,人民币自由化的进程将会直接影响人民币金融中心最终城市定位。上海已获得人民币贸易结算的试点资格,而且早在2006年11月出台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中,上海就已提出要“积极争取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试点和设立小额外币兑换机构试点”,“在未来五年内将研究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流通和被周边国家作为储备货币的趋势,探索发展全球人民币回笼、管理业务”,“要研究国内外币清算体系建设,推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立清算所”,“使上海逐步发展成为人民币金融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结算中心”等。

      而上海的小额外币兑换机构试点已在去年8月实现。上海张江艾西益外币兑换公司被允许在规定的年度总额内办理境内个人结售汇业务和境外个人结汇业务,并可为境外个人办理每人每日累计不超过等值500美元(境内关外网点限额为1000美元)的人民币兑出外币现钞的业务。尽管这是很小的一步,但上海正在努力按照规划的路线图稳步前进。

      一方面坚持创新,另一方面务实推进,不管对香港而言,还是对上海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