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工艺美术高级研讨班的学习中,有学员讲起臂搁。作为文房用具的一个小品,如今了解臂搁雅趣的人并不多,即便是喜爱挥毫自娱的人,现在还在使用臂搁的也寥寥无几。而这个已经退出现代生活的小玩意儿,在古代工艺品拍卖市场上吸引了越来越多藏家的视线。特别是最近三四年,其收藏价值和升值潜力得到认可,成交价翻了几番。
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是以书房为中心展开的,其中各种陈设称之为“文房清供”。在文人眼中,“文房清供”不仅是实用工具,也是赏玩对象,古代专门著有书籍,自成一个体系。臂搁,其物古雅,身份是写字工具,算是中国“文房清供”的特产。在书写时枕于臂下,不惹字墨,同时防臂上汗水渗纸,有时还可当文镇压纸,十分好用,因此成为文人的必备之物,犹如美人之镜,须臾不能离身。
常置案头的臂搁身兼饰物之能,不仅讲究材质,雕镂工艺也求精湛。单从数量上看,竹制臂搁最多。竹制臂搁成品虽然是小器,但往往精雕细琢,十分可爱。制作竹制臂搁的传统手法有透雕、浮雕、圆雕,对刻制者绘画、书法功底和刀功的要求都很高。如今到浙江省博物馆,可以欣赏到雕刻精致的竹制臂搁。上海博物馆馆藏的80余件文房珍品中,除了笔墨纸砚外,也包括臂搁。
在古代工艺品艺术市场拍卖的臂搁,也以竹制为主,估价通常在几万元,而成交价常略高于估价。假如是明中期至清中期的真品,雕刻精湛,又出自名家之手,则成交价格很可能超出估价几倍,甚至几十倍。中国嘉德2003年秋拍,推出“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其中范遥青刻虫王对垒图臂搁,成交价为6.6万元;另一件竹林雉鸡图臂搁,估价为1.2万至2.5万元,成交价达到15.4万元。2004年,北京翰海曾拍卖一件清中期竹刻诗文竹节臂搁,当时的估价在1.2万至1.6万元,成交价达到了28.6万元。2007年,北京诚轩推出的一件清早期竹雕松荫高士图臂搁,成交价突破30万元大关。再看最近两年的行情,明代大家的作品,比如张希黄,价位至少在100万元以上;清中期的一般作品,估价往往十几万元,精品估价通常要几十万元;市场上一些民国时期的臂搁,只要一两万元便可购得。
除了最常见的竹子,臂搁的材质还有木、玉、象牙、瓷、铜。一般而言,玉制臂搁本身的材料珍贵,传世的数量极少。其实在拍卖市场上,玉器只要是用料上乘,做工尚可,已经很受欢迎,何况是难得一见的臂搁。香港佳士得2007年曾拍出一件清白玉“翠竹长龙孙”臂搁,成交价为32.6万元。以瓷烧制的臂搁,出现于清康熙之后。在拍卖市场,通常按照瓷品好坏来认定价值。2002年北京翰海的秋拍中,清乾隆御制粉青釉竹节臂搁的成交价达到了71.5万元。据说象牙臂搁是到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才开始流行起来,而且大多是皇宫御用品。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件清末牙雕《岁寒三友》臂搁,成交价达到了44.52万元。此外,根据目前的拍卖记录,中国嘉德2006年拍卖的明晚期张希黄制“竹留青野渡横舟图”臂搁,以165万元成交,是目前市场成交价格最高的一件臂搁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