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策略·数据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公司调查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中国融资
  • B7:产权信息
  • B8:财经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2009 4 14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B8版:财经人物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B8版:财经人物
    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世界港机霸主觊觎新疆土
    振华港机的成功很难复制
    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管彤贤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世界港机霸主觊觎新疆土
    2009年04月1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国栋 杨伟中
      为什么振华港机人有底气向CNN发出抗议,提出挑战?为什么振华港机能沉着应对金融危机,在危机最严重时还能保持稳健增长?为什么振华人敢于冒着生命威胁,和拿着自动步枪和火箭筒的海盗用最简陋的燃烧瓶对抗?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最好先了解一下振华港机的创始人管彤贤。

      ⊙本报记者 朱国栋 杨伟中

      

      整整一年,振华港机一直为聚光灯所包围。

      一年前的4月18日,一封署名为“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4万职工”的公开信,在振华港机公司网站首页刊登,表示对CNN主持人卡弗蒂辱华言论的强烈愤慨。公开信以振华港机的产品已布局美国东西海岸各大港口为例,警告“CNN,如果敢再次叫嚣中国产品是‘垃圾’,我们会立即在美国请律师以诽谤罪起诉他们”。振华港机成为当时第一个向CNN发出公开叫板的中国企业。看到这一公开抗议后,无数国人网民为之一振。

      一波未平,振华人又成了反抗索马里海盗的英雄。去年12月17日,“振华四号”轮在途经亚丁湾水域时遭武装海盗袭击,在海盗登上船舶主甲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全体船员沉着应战,经过长达5个小时的对峙最终逼退海盗,保护了船员生命安全和船舶财产。这一壮举,一时间成为当时世界舆论的焦点。

      在过去的一年里,几十年不遇的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许多跨国巨头、金融大鳄遭遇严重冲击,许多企业甚至因此被政府托管而破产,国内多数外向型企业也面临严峻挑战。但振华港机却是个例外。尽管产品以出口为主,但2008年振华港机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奇迹般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今年4月9日发布的年报,振华港机2008年度净利润超过2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2%。

      

      59岁的创业家

      管彤贤是在1992年创办振华港机的。那一年,管彤贤年已60差一。他自交通部工厂司悄悄地“下海”了,——从京城来到了上海。

      在这之前的前半生,管彤贤可谓命运坎坷。他也一直不想提及往事。当然,管彤贤把1992年以后的日子,看成自己人生最开心的时光。

      那一年,管彤贤带着从上海港机厂过来的设计、质量管理、生产以及市场等部门的十几个人,就在紧贴着上海港机厂的浦东南路上租用了几间简陋的办公室。就这样,在年届退休之龄,管彤贤开始了艰难创业,同时也开启了振华港机图谋世界港机霸主的征服之路。

      振华港机成立之初,管彤贤就立下一个誓言: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重要港口,都应该有中国生产的集装箱机械。

      尽管17年后的今天,这一目标早已成为现实,但在当时,很少有人能相信这样的誓言能成真。

      上世纪90年代初,世界上大部分港口机械订单都掌握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洲大企业手中,中国港口用的也几乎都是洋设备,核心、关键技术都被国外制造业巨头把持。国内的生产企业缺乏设计能力,生产水平低下,造出来的产品还不如外国的淘汰货。

      但是,管彤贤偏不信邪。

      1992年底,加拿大温哥华港决定要一台集装箱起重机,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气,振华港机依靠价格和售后服务承诺的优势一举中标。

      管彤贤回忆,当时生产集装箱起重机的跨国公司有许多,日本三菱、三井和石川岛,德国的克鲁伯、诺尔,韩国的三星、现代等,这些企业占据了全球95%以上的市场,而振华港机创办才不久,没有显赫的业绩,只有14个人、100万美元资金而且来自一个港口机械主要依靠进口的国家,能在列强中杀出一条血路并不容易。

      振华港机像制作一件工艺品制造了这第一台起重机,凡自己做不好的关键配套零部件,一律采用世界名牌。因此,这个第一单没有为振华港机带来多少利润,但为振华港机赢得了好名声。

      在随后的几年里,其他国家资深的同行们为振华港机的出现头痛不已:他们不可能拥有振华港机低廉劳动力的优势;更要命的是,在集装箱机械这个产品技术和生产方式广为人知的领域,振华港机总能迅速地模仿和复制同行们的产品,并且有所创新。没有采购商能够摆脱价廉又物美的诱惑。1993年,温哥华又从振华港机买走一台设备。1994年,振华港机在美国旗开得胜,迈阿密港一次性订下4台产品。

      从此,在港口机械的各个竞标会上,都可以看到振华港机的身影。从新秀到行业领导者,振华港机并没有用太长时间。1998年,振华港机就超越列强,以世界市场1/4的占有率成为集装箱机械行业领袖。到了今年初,振华港机的集装箱机械市场占有率已达78%。

      

      创新与用人

      2008年7月,荷兰鹿特丹港举行了世界上最先进、规模最大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Euromax的开港仪式。鹿特丹港方邀请了1400多位全球海运和港口业界的贵宾出席。这个年吞吐量达230万标准箱的自动化码头,日常只需要50名员工管理运作。

      人们在现场看到了一处处ZPMC铭牌,才知道如此高程度的自动化其实跟中国人分不开。是的,总价超过2亿欧元的全部76台自动化设备,16台集装箱岸桥、58台轨道吊和2台铁路吊车,全部由振华港机建造。

      17年前,当振华港机刚刚敲开国际市场的大门时,还要凭着劳动力优势打价格战,但今天却不需要了。竞标时,奥地利一家集装箱起重机厂的报价比振华港机低5%-10%,但鹿特丹港方还是选择了振华港机。

      “因为鹿特丹港方更注重的是整体实力。集装箱岸桥兼具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两大特点。随着集装箱船舶越来越大、货主对船期要求越来越紧、船公司对装卸作业时间要求越来越短,对集装箱岸桥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管彤贤解释,鹿特丹港方认为,振华港机的产品值那个钱。

      振华港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目前已代表了世界集装箱机械的最高和最新水平,除了原有的劳动力优势外,振华港机还具备了技术优势。总共29项世界领先的技术,200多项专利,让振华港机占据了全球集装箱起重机研制的制高点。

      不仅仅是创新,管彤贤用人的高妙,也更为人所道。

      在众多企业看中高学历人才的时候,振华港机却一直以“英雄不问出处”,作为用人标准。在人才战略上,想法多、点子多的管总也有一套“振华哲理”。

      重学历但不能唯学历。振华港机的企业队伍有两类人才,一是科班出身的白领,外语、计算机均有基本功;另一类是有热情、想得出、做得到、有动手能力但无正规学历的“行伍出身”人员。在管彤贤看来,那些高达数十米、重达数百吨的港口机械,也只有行伍出身的人能镇得住。

      退休不按年龄划线。在振华港机,只要身体好、有本领、工作需要,不按年龄退休,一律留用。“在企业里做一件比较大的事需要5-10年,如果到了60岁就要退,那让50多岁的人还做不做事?”管彤贤认为,振华港机能少走弯路,和一批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把关很有关系。

      把庞大的农民工队伍变成产业工人。振华港机的生产一线,使用了4万名一线工人,绝大部分是农民工。管彤贤多次表示,农民工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朴实肯干,振华要通过培训,把农民工培养成为能工巧匠。目前,振华港机已拥有数千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焊接工人队伍。

      较好的工资与福利待遇和较小的工资差距。管彤贤表示,振华港机拥有4000名白领,他们的人均月收入超过万元。4万名农民工平均每月也可以拿到接近2500元,这样的收入哪怕在上海地区企业中,也是比较高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振华港机,全体员工的收入比较均衡,即使是公司高管,年收入最高也不过35万元,管彤贤个人的年收入甚至没法排在公司前5位。但是,在不追求年收入高的同时,公司通过职工互助组织等形式,在职工患大病,或者购房,或者子女考上大学等需要较大大支出时,给予必要的补助或无息贷款等。

      振华港机的鼓励和激励政策也多种多样,在振华港机,只要有能力,业绩突出,就可以拿高工资。

      

      目标海上重工

      港口机械是振华港机的起家产品,也是目前的当家产品。但早在四五年前,管彤贤就已把目光投向了新的领域,世界港机霸主希望能开拓新的疆土。管彤贤对此有这样的表述:“仅仅满足于已拥有的矿藏而沾沾自喜者是一个没有出息的人,振华港机不会自满于现有的港口机械市场占有率。”

      “我们要‘以钢制钢’、围绕钢制品做大文章,在保持港口机械和散货机械的传统业务的同时”,他强调,“这两年来我们一直着力于开拓新的产业领域,已经将目标锁定在大型钢构桥梁与海上重型工程两大市场,其中海上重工将成为我们的主攻方向。”

      事实上,目前振华港机擅长的集装箱机械产业的市场空间约为40亿美元,而振华港机已占了其中的3/4以上市场份额,未来振华港机还要保持这样的份额,但增长空间已有限。而海上重型工程市场规模多达500亿美元,这一市场的想象空间巨大。

      管彤贤表示,振华港机重点瞄准海上重工产品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经过长期的深思熟虑的结果。

      首先是市场前景宽广。随着当前海底石油开采技术渐趋成熟,以海底采油为主的海上重工业务逐渐增多。全球海上重工市场2007年度营业产值已超3000亿美元,而且今后几年还会逐步增加。“由于这一行业的进入门槛偏高,所以海工产品具有较高的毛利率。”管彤贤表示,海上重工的毛利率已远超港口机械。

      其次,自身条件也不错。“公司拥有三大块邻水制造总装基地,其中目前主落脚地上海长兴岛基地拥有5公里长的近水作业场地、100万平方米宽大敞亮的室内车间、大起重量的起重机和长达3.7公里重型承重码头等优越的生产条件。”管彤贤声称,这样的生产条件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除此之外,振华港机还有相当的技术研发储备。

      如今,振华港机已经进入了角色。管彤贤表示,公司已在超大型全回转浮吊等产品方面打响市场,去年和今年先后有4000吨全回转浮吊和7500吨超全回转浮吊各一台完工交货,并由广州打捞局与中海油集团分别成功启用。这无疑为振华港机今后立足海上重工市场树立了活广告。

      振华港机在海上重工市场开拓方面很可能在近期就取得突破性进展,据记者了解,一个与伊朗有关的超级大和同已经进入后期的财务谈判阶段。

      管彤贤认为,振华港机之所以可以在海上重工领域大有作为,也同身处上海良好的大环境分不开。“上海可发展成未来的世界海工中心,”他指称,“其一,环境好,留得住人;其二,气候好,比东北、华北地区多三个月的户外作业时间;其三,配套好,世界知名船检、认证机关全在上海有办事机构或总部。若干年后,专业生产厂(如水下机器人、钻井机器等)也会蜂拥而至。”

      按照管彤贤的设想,振华港机应在3至5年时间里,在海上重工领域占有50亿美元的市场份额,达到振华港机销售额的50%。正因为如此,公司最近已经提请即将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审议更名为“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管彤贤同当年一样深信,眼下为跨国巨子们所把持的海上重工大门,终将被未来的振华重工所叩开。

      “经济寒冬中的中国智慧”系列访谈之三

      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作为世界经济体系的一员,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经济寒冬……

      要走出经济寒冬,保增长保就业,仅靠政府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受益最大的阶层之一,中国企业家毫无疑问也要承担起引领中国经济“过冬”的责任。普通企业家如此,行业领袖更是义不容辞。《上海证券报》人物版推出“经济寒冬中的中国智慧”系列访谈,让中国的行业领袖们共议时艰,让读者分享他们的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