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房地产领域的企业融资途径越来越多,除了借壳、发债等之外,并购贷款成为大型房地产企业融资新渠道。
3月底,有消息称,兴业银行北京分行、北交所、北京市华远置业有限公司三方签订“开发并购贷款合作框架协议”,兴业银行提供第一笔6亿元并购贷款给北京置业,后者将其中1亿元用于长沙项目的收购。
北京市场人士介绍,目前,通过并购贷款方式和银行签订贷款协议的房地产企业已经不是个案。但因为一些企业不涉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市场未尚全面了解。
去年12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后,有多家银行相继试水,为其核心客户的并购活动提供贷款支持。有资料显示,目前,商业银行并购贷款的授信额度超过800亿元,已经发放的并购贷款达到80亿元,所涉及的行业包括房地产、钢铁、水泥、电力和能源等。
因为北京是大型央企集中的城市,并购贷款增多在北京市场体现更为明显。中原地产北京分公司总经理李文杰告诉记者,北京房地产市场的50%由国资企业开发,银行对这些企业的贷款相对宽松。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已经贷款给开发商的银行正越来越紧密地参与房地产开发经营。“他们不仅参与决策,而且声音还很大。甚至可以做企业一半的主。如果企业决定涨价,银行会第一个站出来阻止,因为涨价会带来销量下降,回款得不到保障。”市场人士称。
除了并购贷款之外,房地产企业的另一个融资渠道是公开资本市场。9日,上海复地集团公告称,中国证监会已有条件通过了复地发行19亿元公司债的申请,公司债发行期限为5至8年。因为尚在等待证监会正式的书面通知,复地相关人士称无法接受正式的采访。但一个可以查到的数据是,复地一度面临紧张的资金压力。截至去年6月底,复地的总负债已经高达146.54亿元,负债率为71.9%,彼时复地手上的现金仅27亿元。
3月初,广州东华实业提出拟发行不超过3.2亿元公司债,融得资金一部分用于偿还商业银行贷款,另一部分用于补充公司流动资金。资料显示,2007年时,主营房地产的东华实业当年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45%,但进入2008年,面对销售不振的市场局面,其年末预收账款仅6.77亿元,比2007年同期减少34.7%。
另外,受股市回暖的带动,房地产借壳上市融资也渐成势,本报此前报道,包括S*ST万鸿等众多ST公司成为房地产业借位上市的壳资源。如果再加上近日开闸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等金融产品,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可谓日益丰富。
“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小房地产民营企业来说,通过银行信贷方式取得贷款仍是融资的主要渠道。只有房价泡沫基本消除,成交量稳步回升,甚至投资性质的购买力部分恢复之后,房地产市场才可能真正回暖,银行贷款对房地产热情才能真正恢复。”业内人士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