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的风云变幻快得令人目不暇接。道琼斯指数自年初以来的跌宕起伏:从9034.69点到6547.05点,27.53%的飞流直下仅用了42个交易日;再从6547.05点到8029.62点,22.65%的平步青云也只耗去了27个交易日。
何以市场心理会如此变化莫测?在笔者看来,身处经济数据共享畅通无阻的信息时代,人们阅读和判断信息的某些习惯和方式可能是导致心理波动较为频繁和剧烈的深层原因。
喜新厌旧似乎是人类的本性,面对枯燥而冗杂的数据系列,非专业的市场人士似乎更在意趋势的变化,而非趋势的延续。虽然没有得到严谨的调查验证,但笔者发现,人们对环比数据的关注要明显大于对同比数据的关注,虽然前者在较长时间序列中可能是个高频波动的白噪声,但人们往往乐于将其与“触底反弹”或是“见高回落”之类的趋势性词汇相提并论,而忽略同比数据可能包含的大趋势特征。
举个新鲜的例子,美国近日陆续公布了一系列房市指标,人们很惊讶地发现,这些指标的环比数据非常养眼,2月美国现房销售、新房销售和住宅开工环比增长了5.1%、4.7%和22.2%,一改前一个月萎靡不振的负增长态势,于是乎,许多将其视作美国房市触底复苏的先兆,并开始迫不及待谈论危机时代的终结。但藏在阴影中的其他楼市数据却或多或少被遗忘了。事实上,如果遍览这些数据并思考其背后的含义,也许乐观情绪就不会如此高涨了。就拿现房销售、新房销售和住宅开工这三个指标来看,其同比数据是-4.6%、-41.1%和-46.5%,不仅分别延续了近30多个月来连续同比负增长的萎缩态势,甚至还达到了次贷危机以来的最差水平。房屋销量环比的亮丽反弹伴随着同比的持续下滑意味着什么?其一,市场可能在寻底,其二,市场依旧很糟糕。如果再联系其他相关数据,则乐观情绪就更显有失谨慎。在销量环比数据出现正增长的同时,美国房价仍在跌,量涨价跌更验证了市场在寻底,而非真正触底,更别谈复苏了。触底和复苏完全是两个概念,将结果难测的寻底理解为触底,再进一步联想为复苏,市场心理在面对美国近期房市数据的时候多少有些想入非非了。
经济数据纷繁复杂,尤其是成熟市场经济体的经济数据,在同一个类别下的指标数量往往多得超出想象。非专业的市场人士,容易在理解同一现象的不同指标方面出现两种误差:其一,将次要指标的较大变化置于重要指标的较小变化之前,进而在趋势判断上有失偏颇。
比如,美国汽车销售2月环比增长8.79%,批发销售环比增长了0.6%,均较前一个月的收缩态势有明显改观,在媒体对“最新变化”大力关注下,部分市场人士将其视作美国消费主引擎恢复的重要依据,但实际上,2月美国个人实际消费这一核心指标环比收缩了0.2%,而同样重要的工业产量环比收缩了1.5%,美国消费整体上看不容乐观。
第二个误差是,市场容易将滞后指标的较大变化置于先行指标的较小变化之前,进而在预期未来上出现偏差。同样是美国经济数据的新例子,3月美国失业率走上8.5%,创1983年以来新高,部分市场人士从历史视角审视,认为“再次创造纪录”的难度不小,并结合奥巴马拯救美国就业市场的承诺,认为失业率可能将触顶,但很显然,这样的判断并没有足够关注到大量就业数据中的几个先行指标,3月平均失业时间从此前的19.8周上升至20.1周,这意味着找工作的难度在加大,3月民间服务工作小时数从此前的33.3小时下降至33.2小时,这意味着雇主可以通过进一步裁员来代替缩短工作时间,两个包含未来信息的先行指标都表明,未来失业率上升可能性非常大,这远比滞后数据包含的未来信息要靠谱。
理解和认识本身就属于“主观”范畴,有趣的是,另两种“主观因素”也在影响它:其一,人们的心理很容易受到所谓“预期”的影响,面对一个客观上非常漂亮的数据,人们可能并不喜形于色,原因仅仅是漂亮得“低于预期”,相反,一个“超出预期”的理由就足以让人们对丑陋的数据倍感欣慰,而往往忘记了,所谓“预期”只不过是人们之前的主观认识罢了。很多情况下,由于之前预期走得过偏,人们后续对经济数据的心理波动又进一步失之偏颇,这似乎像是一个“非理性”的恶性循环,现在的“过于乐观”也许仅仅只是因为之前的“过于悲观”罢了。其二,人们的心理,尤其是非专业人士的心理,很容易受到拥有强劲“话语权”的市场人士的影响,后者有可能是喜欢吸引眼球而热衷夸大其词的媒体,或是想要影响预期而从中牟利的某些专业人士,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