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9:信息大全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热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4 1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翁万戈:我为家藏而活 家藏也成了我的人生
    书画借“题跋”造假法之“假题跋”成品辨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书画借“题跋”造假法之“假题跋”成品辨识
    2009年04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黄鼎
      ▲图2
      图1
      ⊙黄鼎

      

      在假画上做真题跋,往往能迷惑住相当一部分收藏人,毕竟那是以真“掩”假, 这些我们在上回已经讲到了。如果说假画上做真题跋是“假中有真”的话,那么假题跋则是连题跋都懒得真,才是真正的“假上加假”,骗你没商量。本期我们就来说说用假题跋来装点赝品的“连锁作伪”的造假招术。

      从表面上看,书画借“题跋”造假的成品固然以“真题跋”的居多,但“假题跋”的成品还是占有一定的比例。原因自然非常容易理解,那就是即使是在造假时也要追求成本最低化:既然核心的“画”都可以是假的,那么陪衬物“题跋”又有什么不可以也以假当真的呢?毕竟那是“造假一条龙”嘛!

      我们知道,只要是题跋,其文字内容几乎没有不说当局作品的“真”、“美”、“好”。因此,凡是在收藏活动中过于偏信题跋及其文字内容的人,多半眼力不好,他们平时极易被那些诸如故事、证明之类的书画外围的元素牵着鼻子走。就如同我们对一个人的认识,不是直接从对其人的素质、品行去做评价,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而是轻信于第三方所谓的“意见领袖”评判,难免会失之偏颇。更何况一些收藏者对号称是“名家书画”的,本来就抱有异常急迫的捡漏心态,从心理的天平上往往早倾向于当局作品很美、很真实。

      从作伪的角度考虑,书画造假确也需要精神与物质的或大或小“投入”。造假者们心里绝对有这么一本账:现在无论请哪位书画名家或鉴定名家作真题跋,那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那么假题跋自然更能体现造假的“多快好省”,在“职业”造假者眼中它充其量也只是小菜一碟。

      “假题跋”的赝造手法,以其出现类型的频率高低依次为“绝对克隆”、“相对克隆”、“仿制”与“臆造”等。

      图1与图2成品,分别于2006年底和2007年初夏在两家拍卖行被竞拍。这两件成品均署名“陆俨少”,裱材周边写满了数位书画名家(署名)的跋文。从这两图的表面状态分析,我们可得出以下两点“观后感”:一是根据它们笔墨与造型艺术质量都不高、章法与题款质量也很低下及面目不同的特点看,它们像是由不同的操作者操作出的疑伪成品,只是都尚未达到“高仿”的程度;二是两画上方的题跋内容很近似,图1只较图2少了两个“雁荡”大字,“奇姿”二字一是横排另一是竖排(相对克隆);但两图左右两边署某名家之名的有一大段长题跋,无论从字义到字形包括施题位置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绝对克隆)。所以,根据书画创作的常理及鉴定的基本原理论,上述的迹象表明:图1与图2成品,或则两件都是或则一件是有的“绝对克隆”有的“相对克隆”而成。也就是从一件真题跋上有的“绝对克隆”,有的“相对克隆”出许多“子”本假题跋来了。

      除了操作假题跋有“绝对克隆”和“相对克隆”法外,值得一提的是 “仿制”假题跋手法,那则是水平较高的人不用母本的凭空仿制,因此欺骗性不小;至于“臆造”假题跋法就更“牛”了,它不根据名家固有的艺术特质,仅凭作伪者的主观想象来大胆赝造。

      辨识借“题跋”造假的“假题跋”成品,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一“先”一“后”要看“两样东西”。先是看署名某名家的或字或画的作品本身;后是看题跋的状态。因此从大道理上说辨识起来似乎难度并不大——评判的内容多,可观照的视野更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