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9:信息大全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热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4 1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6版:艺术财经·收藏
    翁万戈:我为家藏而活 家藏也成了我的人生
    书画借“题跋”造假法之“假题跋”成品辨识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翁万戈:我为家藏而活 家藏也成了我的人生
    2009年04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怡珩
      梁楷《道君像》
      翁同龢《一笔虎》
      王翚《长江万里图》局部
      2009年4月11日,洛杉矶附近的亨廷顿图书馆推出“六代翰墨流传——翁氏珍藏书画精品展”,这是一组世界上最伟大的私人收藏之一。展品包括翁同龢及家人搜藏的41件中国书画精品。此次活动的主办人是亨廷顿图书馆留芳园的首位顾问——翁同龢玄孙、91岁的华裔收藏家翁万戈。

      ⊙本报记者 王怡珩

      

      翁氏家族收藏的故事

      这个艺术收藏的故事围绕一个中国家庭翁家展开,贯穿了中国150年间动荡的历史。这个家庭最著名的成员当属翁同龢,他是清代同治光绪两朝帝师、状元宰相,且两入军机,又身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是晚清政局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就像很多文官一样,翁同龢酷爱艺术品,由他承接其父翁心存的收藏并逐步积聚而遂成大观。

      翁万戈是翁同龢的第五代嫡孙,今年91岁,家住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他在郊区的住所几十年来一直吸引着中国艺术的爱好者前去参观。翁万戈现已退休,一直制作有关中国历史和文化教育的电影。他本人是一位收藏家、诗人、艺术家。他说他承袭了家族的艺术爱好和历史意识。

      “如果没有历史意识,怎么会收藏这么多年呢,历史意识在六代人甚至历时更长的收藏过程中是最重要的支柱。”

      据翁万戈介绍,由于翁同龢没有子嗣,他的家藏均传给他哥哥翁同爵过继给他的儿子翁曾翰。在之后的传承中,又有两人因没有子嗣,均从翁同龢另一个哥哥翁同书那一支的血脉里,过继给孩子来继承。

      翁万戈回忆说,1918年他出生于上海,在天津接受小学及初中启蒙教育。他刚被过继并接手这笔家藏时才两岁,什么都不懂,“就跟天上掉馅饼似的”。

      1938年,翁万戈先生赴美国普渡大学留学,1940年获机电工程硕士学位。但他并没有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随即入威思康辛大学美术系,改学油画。此后一直从事绘画、摄影及电影工作。

      1948年秋天,为避战火,翁万戈和他的家人把家传收藏打包,远渡重洋。先从天津运到上海,再从上海运到纽约,在1949年初到了美国。

      翁氏六代收集,守护和传承的藏品,历经朝代更迭,战火洗礼,社会动荡,远涉重洋而丝毫未损,实属万幸。翁万戈曾感慨地说:“我为家藏而活,而家藏也成为了我的人生。”一番话道尽了他对家藏毕生的守护,也是一个收藏世家的继承人所背负的传承使命。

      展品以明清文人书画为主

      此次展览上的41件展品都来自翁氏家族的收藏。以明清文人书画作品为主,包括沈周、文征明、项元汴、董其昌、项圣谟、陈洪绶、朱耷、清代“四王”、恽寿、华岩、金农等明清文人的书画,翁同龢的墨宝、日记及少部分的文房四宝、玉印、古爵、如意等收藏品。其中年代比较久远的藏品是南宋宫廷画家梁楷以独特笔法和风格绘成的工笔画“道君像卷”。据翁万戈介绍,梁楷作品存世较少,目前台北故宫藏一件水墨画,北京故宫也藏有其作品,但梁楷的工笔白描真迹,目前仅见这一件。.还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是17世纪画家王翚的一件16米长的画轴,名为“万里长江”。画中富有想象力地描绘了中国这条著名大江从入海口至源头绵延数千公里的沿途景色,气象宏阔。翁万戈说,先祖翁同龢1875年在居家附近文物市场寻获此卷,爱不释手,最后挪用原本存放购新宅的四百两银子购得此画。

      展品中还有这个家族收藏者翁同龢以及他的第5代嫡孙翁万戈的画作。其中很多展品将绘画和书法结合在一起,并附有题诗。亨廷顿图书馆的李馆长说,这是中国艺术的精华。“中国有高雅的瓷器,美艳的漆器,以及很多其它优美的艺术,但是这些艺术不是最高等的艺术形式,高等艺术实际上被誉为三大极品,也就是绘画、书法,以及诗词。”

      谈及此次展览,翁万戈认为,此展的三个层面包括展品的艺术之美,精品如何被收藏的历史故事,以及私人收藏者愿公开精品名画与众同乐的社会意义。

      

      翁万戈:收藏不跟钱发生关系

      1985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办翁氏藏书展览,许多孤本秘籍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令学界震惊。2000年,翁万戈将其家族收藏的80种,542册宋元明清珍稀古籍善本书,通过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450万美元的价格转让给上海图书馆。去年12月,翁氏家族六代家藏书画首度归国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展出。

      翁万戈决心继续收藏这些珍贵的文物。他说,其中很多藏品都是无价之宝,但它们更是一个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不是金钱的价值可以衡量的。

      “我总是对人们说,别总问我这值多少钱。这对我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我有足够生活的钱,我不会考虑我的任何藏品跟钱发生任何关系。”

      美国人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

      翁万戈的儿子雨果是这批收藏品的第七代传人。他1952在纽约出生,在好莱坞做电影音响效果剪接。他说,他很惊讶地发现美国人对中国的东西开始感兴趣。

      “因为我小的时候,美国公众对这些东西不像现在这样感兴趣,我甚至认为在中国,当时由于政治形势的原因,这些传统艺术品并不受到重视。而目前一系列环境的改变,中国在世界上的突出地位,发生变化的政治氛围,都共同产生了作用。因此最终,这些藏品受到了更多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