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上市公司
  • 6:产业·公司
  • 8:上证研究院·金融广角镜
  • 9:信息大全
  • 10:专版
  • 11:信息披露
  • 12:信息披露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15:信息披露
  • 16:信息披露
  • 17:信息披露
  • 18:信息披露
  • 19:信息披露
  • 20:信息披露
  • 21:信息披露
  • 22:信息披露
  • 23:信息披露
  • 24:信息披露
  • 25:信息披露
  • 26:信息披露
  • 27:信息披露
  • 28:信息披露
  • 29:信息披露
  • 30:信息披露
  • 31:信息披露
  • 32:信息披露
  • 33:信息披露
  • 34:信息披露
  • 35:信息披露
  • 36:信息披露
  • 37:信息披露
  • 38:信息披露
  • 39:信息披露
  • 40:信息披露
  • 41:信息披露
  • 42:信息披露
  • 43:信息披露
  • 44:信息披露
  • 45:信息披露
  • 46:信息披露
  • 47:信息披露
  • 48:信息披露
  • 49:信息披露
  • 50:信息披露
  • 51:信息披露
  • 52:信息披露
  • 53:信息披露
  • 54:信息披露
  • 55:信息披露
  • 56:信息披露
  • 57:信息披露
  • 58:信息披露
  • 59:信息披露
  • 60:信息披露
  • 61:信息披露
  • 62:信息披露
  • 63:信息披露
  • 64:信息披露
  • 65:信息披露
  • 66:信息披露
  • 67:信息披露
  • 68:信息披露
  • 69:信息披露
  • 70:信息披露
  • 71:信息披露
  • 72:信息披露
  • 73:信息披露
  • 74:信息披露
  • 75:信息披露
  • 76:信息披露
  • 77:信息披露
  • 78:信息披露
  • 79:信息披露
  • 80:信息披露
  • 81:信息披露
  • 82:信息披露
  • 83:信息披露
  • 84:信息披露
  • 85:信息披露
  • 86:信息披露
  • 87:信息披露
  • 88:信息披露
  • 89:信息披露
  • 90:信息披露
  • 91:信息披露
  • 92:信息披露
  • 93:信息披露
  • 94:信息披露
  • 95:信息披露
  • 96:信息披露
  • 97:信息披露
  • 98:信息披露
  • 99:信息披露
  • 104:信息披露
  • 101:信息披露
  • 100:信息披露
  • 102:信息披露
  • 103:信息披露
  • 116:信息披露
  • 113:信息披露
  • 111:信息披露
  • 114:信息披露
  • 115:信息披露
  • 110:信息披露
  • 106:信息披露
  • 108:信息披露
  • 109:信息披露
  • 112:信息披露
  • 105:信息披露
  • 107:信息披露
  • T1:艺术财经
  • T2:艺术财经·市场
  • T3:艺术财经·热点
  • T5:艺术财经·专题
  • T6:艺术财经·收藏
  • T7:艺术财经·资讯
  • T8:艺术财经·人物
  •  
      2009 4 18
    前一天  
    按日期查找
    T5版:艺术财经·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T5版:艺术财经·专题
    让三国文化
    参与当代文化重建
    《大三国志展》实现了文物展的突破
    日本文物展已经进入“命题展”时代
    传承民族文化也要研究文化载体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让三国文化参与当代文化重建
    2009年04月18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邱家和
      三国演义连环画 桃园结义
      铜车马仪仗队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三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沈伯俊

      ⊙本报记者 邱家和

      

      三国专家沈伯俊是应邀参加这次《大三国志展》回国汇报展在上海举办的讲座的。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他分析了日本人的三国情结与中国三国文化的相通之处,对易中天品三国及其掀起的“三国热”背后的文化倾向作了尖锐的批评。他还指出,三国文化的当代性是展览成功的根本原因。

      

      日本人的三国情结

      去年9月,日本三国志学会举办学术讨论会,沈伯俊作为学会的海外理事应邀参加,在神户看到这个《大三国志展》,觉得这个展览以三国历史为线索,以三国演义为内容,人物也日本化,是广义的三国文化。当时观众踊跃的景象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记得在关西美术馆的展览现场,展厅在美术馆的二、三层,底层则主要出售三国纪念品与相关图书,当时的可谓人流如织,每人都多少会买些纪念品与图书。

      他认为,三国文化在日本人心目中也是最熟悉的,他们曾经评选过20个最熟悉的历史人物,结果三国人物占了1/3。他还指出,中日之间真正发生国家级的联系,就是从三国的曹丕开始。日本人对三国故事长期有崇敬心理,特别推崇智慧与忠义。日本的武士道就是忠义思想的一种极端的表现。日本有一个出版社评选过人们最喜爱的10位三国人物,依次为诸葛亮、赵云、刘备、曹操、关羽、周瑜、张飞、马超、黄盖、庞统。入选的人及其排序,与中国很相似。主办方还组织获奖者参加三国之旅,第一名是位高中女生,她的获奖感言是:三国志是人生的启示录。

      

      易中天“品三国”的优缺点

      他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起,做过的三国研究中出现从应用的角度研究三国的新趋势,如介绍松下幸之助喜欢读三国志等。到现在,三国研究中一半是这类应用研究,涉及最多的是关于人才学、领导学的,还有关于智谋的研究,都是把三国演义当作中华民族智慧结晶所作的研究。此外,也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畅销书,比较出名的如“水煮三国”等。

      提到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因畅销书《品三国》而引发大众“三国热”的易中天,他认为其有优点缺点各四个:优点是杂家的路子、避开三国演义讲三国历史、表达能力比较强以及注意掌握受众心理。

      缺点则有:一、历史观有问题,和相当多的人一样用阴谋论的眼光来看待历史、评判人物、分析成败。二、声称讲历史不讲演义,但常常会把演义作为调侃、开涮的对象,比如对“空城计”的评论就违背了文艺理论的常识;三、为了表现自己有新思路,故意标新立异,与别人唱反调;四、有时候过分迎合受众的心理。武汉大学的程亚林曾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提出批评,题目就叫“品得不公”。

      

      百家讲坛的毛病

      他认为易中天的缺点在百家讲坛已经成为普遍的毛病。一方面主讲人几乎没有一流专家,同时在追求收视率的过程中,不是引导观众进入学术的境界更好地去读原著,反而是去追捧那些歪批原著的明星,让观众哈哈一笑,把原著忘了。

      他指出,易中天的毛病是致命的。阴谋论不能解释历史,因为阴谋诡计可以得逞于一时,不能得逞于一世,更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历史的评判之外还有道德评判,古今中外莫非如此。他表示对用阴谋论眼光解读历史感到担忧,这种解读对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是有害的。他认为这不是一个伟大民族应有的健康心态。一个伟大民族应该胸襟博大,宽厚善良,不以成败论英雄。

      他还指出,“三国热”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三国中日都拥有广大的接受市场,人人心中有一部三国。他概括,三国演义的精髓有四点:一、对大一统的向往;二、对政治和政治家的选择、褒贬,以民生民意为标准;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概括为决定成败的三要素:人心,人才,谋略;四、对理想,道德的追求,那就是忠义。这四点与当代人的心理完全可以沟通。因此,三国文化可以在中国当代文化的重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