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源
2008年报披露渐近尾声,已发布的过半年报或业绩预报显示,两市上市公司资产减值计提数量特别多,金额特别大,来势特别猛。
大致说来,有四种情形:
一、大额拨备首当其冲。深发展2008年净利润6.14亿元,同比下降76.8%,主要就是大额拨备计提和坏账核销所致。由于第四季度新增拨备56亿,核销了94亿全部损失类、可疑类不良贷款和很大一部分次级类不良贷款,绝大部分为2005年以前发放的历史贷款。此次计提之后,深发展的拨备覆盖率达到105%,而不良贷款余额等账面指标则变得好看了许多。中行2008年末贷款拨备覆盖率为121.72%,建行更高达131.58%,较上年提高27.17个百分点,是已公布年报的国有银行中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最高的。据了解,上市银行大额计提拨备是应银监会的要求而为之。但据测算,如果要全部达到银监会要求,拨备覆盖率至少要达到130%以上,风险较高的银行则需提高到150%。那么,14家上市银行利润至少将减少上千亿元。
二、“去存货化”推波助澜。据截至3月18日的数据显示,两市发布2008年年报的367家公司共计提取存货跌价准备61.03亿元,较2007年上涨5.38倍;坏账准备共提取53.81亿元,同比增幅149.95%,其中,钢铁、有色金属和电力企业成为存货减值“重灾区”。仅宝钢在2008年四季度就计提存货减值48亿元。房地产行业是另一个“重灾区”,25家已公布年报的房地产公司2008年资产减值损失20.02亿元,为2007年的12.8倍。
三、投资收益来去匆匆。曾因大量持有金融类资产而在2007年牛市中大出风头的雅戈尔,2008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13亿元,公司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度金额增加6254.33%。中国平安因对富通集团股权投资而计提的减值损失,由2008年三季度末的157亿元增至227.9亿元,导致公司总投资收益由2007年的507.81亿元下滑至2008年的-79.35亿元。总投资收益率由2007年的14.1%下滑至-1.7%,年净利润同比下降95.6%。
四、套保损失异军突起。由于投资收益损失和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江西铜业2008年尽管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4.54%,但净利润却同比减少了49.60%,因为套保损失约13.6亿元。而东方航空航油套期保值合约于去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损失约62亿元,国航燃油套期保值合约公允价值损失扩大到74亿元。据中金公司对A股、B股、H股中所有中资上市公司的外汇及金融衍生品风险敞口所作的调查显示,有93家存在外汇敞口,有27家持有外汇衍生产品资产,其中已经发生巨额套保损失或汇兑损失的不在少数。而在所有涉足外汇及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上市公司中,大多并未获得中国证监会或其他有权机构所核准的准入资格。
在实现了新旧会计准则平稳过渡,新会计准则全面平稳有效实施两年之后,2008年报为什么又大量发生大额资产减值计提?这是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客观地说,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因为金融危机的冲击所致。不过,此次资产减值之所以突出地表现为一“多”二“大”,本质上反映的还是上市公司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
2007年新会计准则生效后,人们满怀希望就此告别利润操纵和利润粉饰,现在看来,这不过是善良的愿望而已。其实,就在会计准则新老交接的过渡时期,利润操纵和利润粉饰就曾有过一番被称之为“赶集行动”的异常表演。有关统计分析显示,一些企业不仅在2006年年底前有将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集中转回的行为,而且在2005年底前就有资产减值计提的突击“赶集”行为,由此导致2007年计提的减值准备和转回似乎比上一年大幅减少的现象。财政部会计司在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中就指出:极少公司依然存在利润操纵的迹象,会计处理结果没有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
应该肯定,新会计准则对已确认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为了遏制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行为,这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纯洁化有着重大意义。过去,一些ST公司就是采用“巨额计提,大额转回”的方法扭亏为盈,得以摘帽或恢复上市的,新准则加大了这样做的难度。不过,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在原来导致资产发生减值的因素在当期发生重大变化使得可回收金额超过账面价值时,不允许转回以前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实践中不免有不近情理之处。加之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等四项的计提转回,在新老准则中并无十分明显的不同。在资产减值准则的实施不能完全改变上市公司利用减值准备调节企业利润的情况下,上市公司也不可能泯灭其盈余管理的冲动。
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刻意把坏账留给2008年,不无某种为2009年雪藏利润的故意。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所需要质疑的,就不仅仅是利润操纵和利润粉饰的动机,还有那种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一劳永逸地杜绝利润操纵和利润粉饰现象的过度自信。
魔鬼存于细节之中。我们不能不持续保持应有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