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货币债券
  • A3:期货
  • A4:特别报道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2009 4 2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当前形势下政府融资又一选择——提议发行与经济增长周期相匹配的浮动利率国债
    从航运大国到造船强国
    以体验经济促发上海服务业升级
    奥巴马要砍政府开支
    通缩数据难掩通胀忧虑
    资产减值计提和转回细节中的魔鬼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通缩数据难掩通胀忧虑
    2009年04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姜 山
      姜 山

      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取向,实在是门高难度的平衡艺术,不仅考验各国央行的智慧,更会决定未来全球经济的走势。    

      虽然3月的CPI和PPI继续2月形成的双降走势,但仔细分析数据构成,通缩情况有所缓和,当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下降1.2%,相较2月有所收窄。环比数据出现0.3%的下滑,原因主要是当月农副产品价格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6%,高于2月的4.5%,主要是受翘尾因素影响。从环比数据看,PPI的降幅已在逐月缩小,转正的可能性在逐步增加。

      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变动情况显示,相比2月,除钢材和部分煤炭制品价格回落外,包括原油、铜、铝、锌在内的大宗商品价格均有10%以上的涨幅,成品油、水泥和多数化工产品均出现价格回升。而从国际市场看,4月以来大宗商品期货价格持续走高,预示4月份的PPI的环比降幅可能进一步收窄乃至反向回升。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降幅将进一步缩小,下半年重归正值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此,则此前出现的CPI和PPI双降引发的通缩忧虑可能逐步消除。

      去年以来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逐步为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而今年前三个月的信贷投放更是创下历史天量,由于目前经济仅仅出现初步见底迹象,为了避免信贷骤冷引起不必要的经济走势反复,预计央行近期仍将避免过度收紧信贷,而会继续辅以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由此看,全年的信贷投放总量将会大幅超过预定目标,下半年出现通胀的几率正在逐步增加。

      过高的信贷投放在刺激经济回稳的同时,也带来通胀隐忧。在银监会和央行组织的对票据融资检查中发现,一季度新增的1.48万亿元的票据融资,有少量在“空转”,未流入实体经济的占比达到20%,此外,信贷投放过度集中于部分基础建设行业,冷热不均的现象十分明显,这将可能造成未来经济出现局部过热,并拉动大宗商品价格走高。2002年至2003年间,就曾出现过由于信贷激增导致的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和通货膨胀,虽然目前外部环境仍处于流动性紧缩状态,各国的CPI都在持续走低,但包括美国、日本、英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均采取了货币的量化宽松政策,一旦经济回暖,各主要银行目前维持于央行体内的超额准备金出闸后,将会对资产价格形成巨大冲击,由此形成的全球性通胀效应也将可能再度推高中国的物价水平。

      回溯上世纪70年代,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两轮通胀周期,尤以美国的经历最为典型,1973年至1974年形成第一次通胀,美国在1950年后CPI首次突破两位数,而第二次通胀从1976年延续到1980年,CPI突破第一轮形成的12%的高点,最高达到15%左右,失业率的持续高企和通货膨胀并存,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所谓“滞胀”。而这一次的情形和当年颇有共同之处,如果大量释放出的货币流动性在形成对商品价格冲击的同时,无法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从而导致失业率维持在高位,产出无法得到有效增长的局面,那么滞胀的幽灵恐将重回这个世界之中。

      为了避免类似的冲击可能带来的糟糕局面,我们必须格外小心。    

      (作者系东航金融注册金融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