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分布不均 “空座率”居高
⊙本报记者 温婷
作为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亦中教授已经连续两年递交提案,要求降低城市影院票价。他认为,“我国电影票价多年来居高不下,原本属于大众娱乐的看电影变成了高消费。而电影的本质不应该是奢侈品,而应该让周围的人都消费得起;这样才能有更显著的拉动内需效果。”
记者:中国的电影产量在逐年快速增长,影院的建设速度加快,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电影产业的发展。一片利好声中,有什么是我们忽视了,需要冷静慎思的?
李亦中:中国电影产量以约400部/年的速度增长,但可以有机会放映的只有200部左右,是影院数量不够的问题么?未必。其实我国影院的数量已经不少,单单一个徐家汇圈就有永乐、柯达、上海影城等多家影院,可是在中小城镇、农村却缺乏院线资源;因此不能笼统地说影院或屏幕的数量多或者少,而是多者过于集中、少者过于缺乏,分配上有问题。另外,我一直强调的是一个“空座率”的概念。
记者:我们更多听到的是“上座率”,“空座率”是怎样一个概念?
李亦中:连续两年,我利用上海统计年鉴的官方数据进行统计,用观众数除以主要影院的5万个左右的座位数,得到的数据都是280左右。即1年365天,大致每个座位在一年里仅坐过280人次观影;但是,影院一天有4-5个场次,影院的座位也是可以循环上座的。因此,如果再用280来比365×4或365×5,数字就很小了,因此我们不能仅看上座率,而是要看看空座率,这个更能反映影院的利用情况。
记者:现在合拍片盛行,业界也有声音倡导“中国电影走出去”。但业界普遍的共识是——中国电影的海外版权销售太弱了。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李亦中: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文化折扣。例如冯小刚的电影,他的语言风格更多地适合中国的北方城市,在海外版权销售肯定存在难度。所以中国电影要首先发展好国内的电影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