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流动性引发股市行情是市场共识。如何量化流动性对行情的影响程度及未来行情会否脱离流动性转化为业绩推动,这是投资者关心的事情。要搞清这些关系,首先要了解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的层次:M0是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M0是最活跃的货币,主要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狭义货币供应量M1是 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M1加上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M2反映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
统计表明,新增贷款与M1、M2存在同向的增长关系。各种货币供应量指标中,M1的变化与股市行情的趋势最为密切,新增贷款是银行通过机构流动资金替换向股市注入流动性的主要渠道。在一定规模下,流动性增加,股票的估值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新增贷款增长变化导致的流动性变化是影响A股估值变化的核心力量。M1之所以与股市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与M1 的“流动性”性质、企业资金使用的渠道和法律规定有关。
一是,M1是M0加上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流动性好,与股市对资金“流动性”要求密切相关,企业可以视自身的资金宽松度和A股市场的风险收益变化灵活进出股市。二是,企业营运的现金货币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中投资的资本,只是由于使用性质不同,包含的风险度不同,才区分出是资本还是货币。由于货币的这一特殊性质,因此,进入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容易被企业进行“改性”而成为进入资本市场的资本。三是,按照2006年的新《证券法》,禁止资金违规流入股市,但不反对资金合法入市。机构可以将左手掌握的流动性资金与右手掌握的银行贷款通过资金“大水库”进行混合,新增的贷款自然替补而转化为企业流动性资金,只要进入股市的资金与其自有的流动性资金对称,新增贷款相对于企业原来的流动性资金部分就可以合法进入股市。
从理论上看,在一定时期内,合法的新增贷款进入股市的总量,是与企业原来掌握的流动资金是对称的,分析新增贷款的总量变化有助于掌握现有股市规模下未来的行情趋势。当然,如果企业业绩因为流动性增长而增长,企业可以将部分盈余转化为流动性资金,这样在经济正常增长的繁荣条件下就可能出现企业流动资金的增长与信贷资金进行股市的增长出现加速度现象。一旦这种加速现象到达某个极限,特别是预期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时候,央行就可能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从货币价格即利率和数量即新增贷款上同时收缩,导致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出现机构资金大规模流出股市的现象,从而将原来推动行情上升的正面力量转化成压缩行情的负面力量。2005年5月M1逐步从10.4%上升到2007年10月22.21%的高峰, M1稳步增长时期也是A股市场行情稳定上升的时期,M1从2007年11月21.67%下降到2008年11月的6.8%,流动性快速萎缩时期,行情因此出现熊市。随着新增贷款规模的持续扩大,M1到2009年3月快速恢复到17.04%,M1增速比最低点时增速上升一倍多,与此同时,上证指数上升了50%左右。
因此,我们认为,2009年以来新增贷款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增长,M1水涨船高,A股行情也出现了节节高升的现象,但A股的涨幅没有M1增幅升幅快,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M1-M0即企业的流动资金都进入了股市。2008年11月到新年3月,M1-M0与A股总市值相比占70-90%。2008年12月后,M1-M0与股市总市值的比率下降,表明机构进入股市的资金增加。我们认为,企业进入股市的资金一部分是活期存款表现有流动资金,一部分可能是票据融资形式进入股市,大体看,进入股市的资金总量少于活期存款加上票据融资总和。上述分析表明,理论上如果全部流动资金进入股市,其对股市行情上升的推动极限大约为90%左右,但近期上证指数只上升50%左右。虽然从时间和空间的吻合度看,M1增长率与股市很吻合,但如果加上居民入市资金,我们认为,进入股市的资金相对于流动资金贷款而言可能不到一半。
2009年新年以来,新增贷款连续高速增长。未来M1的增长会否持续?这是关系未来行情趋势的主要问题。一季度GDP增长6.1%,与政府8%的GDP增长目标间的距离较大,表明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不会收缩,现在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在放松货币的时候做好信贷风险的监控。信贷连续高速增长自然会引发未来信贷风险的担忧,如果2009年一季报业绩未尽人愿,就会对流动性行情形成阶段性的压力。但是,从历史看,M1的增长有一定惯性,即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以保证经济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随着新增贷款增长保持稳定,M1增长为代表的货币供应型推动行情还会是A股行情中期的特色,直到企业业绩出现好转化成流动性加业绩的行情,反过来说,只要流动性宽松,行情就不会太坏,除非投资者将市盈率炒得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