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特别报道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9:特别报道
  • 10:特别报道
  • 11:特别报道
  • 12:特别报道
  • 13:信息披露
  • 14:信息披露
  • A1:市场
  • A2:货币债券
  • A3:期货
  • A4:特别报道
  • A5:钱沿
  • A6:行业·个股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中小板·创业板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上证研究院·焦点对话
  • B7:上证商学院
  • B8:地产投资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信息披露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C81:信息披露
  • C82:信息披露
  • C83:信息披露
  • C84:信息披露
  • C85:信息披露
  • C86:信息披露
  • C89:信息披露
  • C90:信息披露
  • C91:信息披露
  • C92:信息披露
  • C93:信息披露
  • C94:信息披露
  • C95:信息披露
  • C96:信息披露
  • C97:信息披露
  • C98:信息披露
  • C99:信息披露
  • C100:信息披露
  •  
      2009 4 22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5版:钱沿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5版:钱沿
    被告律师:投资者对私人银行丧失信心
    华侨银行提示
    购买人寿保险四“贴士”
    二套房贷暗中“松绑” 不宜贷款投资
    重视
    “第二张身份证”
    东亚银行“溢利宝”
    系列19上市
    一季度理财产品发行回暖
    荷银:
    坚持澳币理财稳健操作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二套房贷暗中“松绑” 不宜贷款投资
    2009年04月22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金苹苹
      ⊙本报记者 金苹苹

      

      日前部分媒体报道的北京对二套房贷“松绑”的消息,令赵先生犯了难:由于孩子渐渐长大,此前购买的两房已经无法满足家庭需求,换房一事迫在眉睫。也就在不久前,赵先生看好了一套地段、房型都不错的房子,但是购房贷款时,赵先生的疑问来了——“听说北京对二套房贷的政策放松了,不知道上海这边会怎样?加上现在股市好,我是否可以考虑用多贷款的方式,留点原本的购房资金去炒股投资呢?”

      

      沪上“二套房贷”暗中松动

      沪上的银行究竟是否为二套房“松绑”了呢?据记者了解,上海银监局方面至今没有出台任何为二套房“松绑”的计划,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二套房贷的松动迹象却已然出现。

      记者以购房人的身份,咨询、走访了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招行、光大、深发展等银行的客服中心和部分网点,发现目前严格按照此前有关规定执行二套房贷政策的银行已经不多,商业银行暗中为其松绑的情况确实存在。

      在对商业银行的客服中心所进行的电话调查采访中,农行、招行、工行、建行、中行以及光大银行的客户服务人员均表示,如果需要购买第二套住房,且不属于改善型需求的,仍将严格按照央行和银监会此前的规定,依照首付4成,贷款利率比同期基准利率上浮10%的要求执行。

      然而当记者直接去各家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直接咨询客户经理时,却发现目前在上海,二套房贷款可“操作”的空间不小。

      以工行为例,该行某网点的客户经理告诉记者,不管是否属于改善型需求,目前工行对购买第二套房的客户实行利率7折优惠的政策,但同时仍要求四成首付。

      在中行的网点,客户经理表示,是否给出三成首付、最高7折利率优惠的待遇,要看贷款人的综合情况而定,银行评估的基本依据是所购房的总价、交付年限、和贷款的数额。

      而在交行的网点,记者了解的情况是,购买第二套房,首付必须是四成,利率优惠大多也是至多下浮25%。不过,一旦符合该行的VIP客户资格,即在账户中有50万的资金,就可以享受更低的首付比例和更高的利率优惠。

      

      贷款投资“此路不通”

      对于沪上众多银行暗中放松二套房贷的情况,某大型商业银行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按揭贷款一直被银行视为优质业务,而第二套房贷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资质优良的特征,“做这些业务的,大多为中高端客户。”因此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对取消二套房贷的限制呼声颇高。

      该人士进而指出,目前在具体操作中,虽然商业银行对二套房贷有所松动,但是在风险控制上仍有所措施。“比如首付比例,大部分银行一般都严格控制在最低三成的标准上。”而且对于贷款人申请首付三成,利率享受7折优惠的要求,银行一般都会配合个人征信记录和收入证明等材料的调查。“有些银行甚至要求收入证明必须是以税单的形式出现,工资条也不能作为有效证明。”

      但对于赵先生之前“多贷款,然后留着资金去炒股”的想法,采访中,大部分理财师都表示,从某种程度上,虽说低利率时代更适合提高负债率,并进行投资,但是其中的风险控制,却是贷款人必须谨记的。

      某股份制银行的理财师表示,目前5年期以上的贷款利率为5.94%,享受7折优惠后,则仅为4.158%,从目前的市场来看,即便投资期限稍长的银行理财产品,也可能获得年化5%-6%的收益,更不用说如果直接投资资本市场,投资者可能获得更好的收益,因而从理论上而言,购房时争取少付首付,留着部分资金进行投资,存在一定的套利空间。

      “但是这其中的风险又要如何控制呢?”该理财师表示,投资中的各项风险,是投资者必须要认清的,尤其是投资股市,出现亏损也不是不可能的。因此一旦决定要多贷款,就必须想清楚,自己会否出现投资亏损时无法足额还款的情况。所以对于那些流动资金本就紧张、且打算去股市“搏一把”的投资者,并不提倡多贷款、然后留着钱去投资。

      而对于那些期望利用部分购房贷款进行投资的贷款人,该理财师表示,银行对于信贷资金的流向和用途有严格规定,“一旦被查出来,银行将会强制中止此前提供的贷款。”故而,贷款炒股可谓“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