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机构视点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公司调查
  • B7:公司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2009 4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4版:期货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4版:期货
    各界人士热议
    聚氯乙烯期货合约细节
    成交、持仓、存量保证金“三箭升空” “大期市”雏形初现
    行业发展提速 期货分析师队伍“大扩军”
    国际期货市场行情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行业发展提速 期货分析师队伍“大扩军”
    2009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钱晓涵
      ⊙本报记者 钱晓涵

      

      尽管已经举办到了第三届,但上周刚刚落下帷幕的“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依然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国内分析师到场参加。

      没有人能够精确计算出中国期货行业究竟有多少“分析师”。事实上,在中国,到底什么样的人能被称为"期货分析师",至今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本报记者获悉,中国证监会正在抓紧制定期货投资咨询的有关办法;而中国期货业协会也在积极推进期货分析师的资格认证和注册工作。中国的期货分析师们将有望获得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证明”。

      

      行业发展提速激发“分析师”需求

      令人感到惊讶的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期货行业所造成的冲击竟然相当有限。中国期货市场非但没有就此萎靡,反而步入了加速发展的轨道之中。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期货市场的客户权益总量(即客户保证金)2008年底约为460亿元,全年峰值曾达到过550亿元左右。进入2009年以来,客户权益数继续增加;到目前为止,基本能稳定在600-670亿元之间。换句话说,经济下滑并没有使得期货市场活跃度下降,恰恰相反,场外资金始终在源源不断地流入期货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正是出于对价格风险的极度厌恶,导致实体企业寻求保值、避险工具的意愿大大增强。因此,流动性好、监管透明、风控体系完善的场内期货市场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随着钢材、稻谷、PVC等新品种的陆续获批、上市,国内期货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提速。按照业内的乐观估计,到今年年底,期货市场客户权益总量有望攀升至800亿,甚至突破1000亿元。

      "每上一个新品种,就需要一批新的分析师。"申银万国期货公司副总经理甘正在表示,不仅如此,公司对原有品种的研发力量也会增强。原先一个人负责几个品种的研究模式,很可能转变为几个人研究一个品种。"期货行业需要补充大量的研究力量。"

      “公司现在总的研究人员大概有50人。”南华期货总经理罗旭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仅南华设立在杭州本部的研究所就有28名分析师。此外,在上海、北京、深圳、哈尔滨等地,南华平均配备了4-5名研究人员。罗旭峰表示,研发团队未来还有继续拓展的空间。

      

      期货投资咨询规范即将出台

      作为金融市场的专业人才,专业的投资分析师往往被认为是握有较高质量信息的群体,同时由于他们直接面对投资者,其言论会影响投资者的决策行为,进而对价格走势产生影响,并最终影响到市场的定价效率。尤其是在衍生品市场中,由于影响因素复杂,风险较高,投资分析师的分析报告对投资者的交易理念和交易行为有着重大影响。

      虽然很多期货公司都开始重视分析师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并初步形成了一批有经验、有能力、有水平的期货分析师队伍。但从整体上而言,国内期货研究仍存在指导性差、针对性弱、不够及时等诸多问题。

      分析师的研发能力也参差不齐,在期货界有三到五年从业经历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做一些分析,但实际上,不少分析师的分析水准仅仅停留在信息搜集层面。把网上搜罗的信息汇总一下,似是而非地评论几句,结合盘面随意预测一下未来的走势,一篇研究报告也就完成了。

      “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我国期货品种的日益丰富和市场功能的逐步发挥,期货行业与相关现货产业的融合度日益加强,越来越多的现货企业需要期货公司提供专业化、高水平的投资咨询服务!”

      中国期货业协会会长刘志超在第三届“中国期货分析师论坛”上表示,受期货中介机构业务模式等因素影响,期货分析师目前尚没有发展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对期货分析师的执业行为和职业道德标准也缺乏相应的规范。针对这种情况,中国证监会正在抓紧制定期货投资咨询的有关办法,而中期协也一直在研究推进期货分析师的资格认证、注册和培训工作。

      “未来究竟哪些人算是期货分析师?分析师的定义是怎么样的?分析师可以干哪些事情?分析师要遵守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操守?这些问题都是即将出台的期货投资咨询办法所要回答的。”中期协分析师委员会主任委员罗旭峰这样对记者解释。

      

      期货公司大胆尝试研发创新

      对于期货公司来说,即便解决了分析师的资格认证问题,如何提高分析师的研发能力,仍是一项紧迫的课题。记者了解到,为改变期货行业长期以来的“弱研发”局面,部分期货公司抢先作出了大胆的尝试。

      从今年年初开始,上海中期开始推行一种名为“研发落地”的业务模式。具体来说,公司将传统意义上的研发团队“打散”,把研究不同品种的分析师“安插”到相应的事业部里。

      “研究大豆、玉米的人去农产品事业部;研究铜、铝的人去金属事业部;研究燃料油、PTA的人去能源化工事业部。”上海中期研发部总经理蔡洛益告诉记者,分析师的考核仍然在研发部,但平时,他们却是在不同的事业部上班。

      蔡洛益表示,公司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主要是出于加强研发力量的考虑。“期货市场从本质上来说是要为国民经济服务、为产业链服务,研发人员只有更多地接触现货企业、了解产业规律,才能写出更专业的研究报告。”

      事实上,现货企业对于套期保值方案的需求非常强烈。上海中期研发部分析师经琢成告诉记者,之前也有企业通过业务部门向研发部索取套期保值方案,但由于中间隔了一层,分析师往往无法准确掌握现货企业的生产规模、现金流状况、订单情况,就此设计出的方案千篇一律,根本无法发挥作用。

      “现在分析师可以跟随业务部门直接与现货企业接触,不仅能了解到很多现货市场的最新信息,也能和业内人士进行充分地交流与沟通,撰写的报告和设计的保值方案针对性非常强。”经琢成表示,采用"研发落地"后,分析师本身对开户、交易、交割等环节的认识也有所增强,这比光从网上搜集信息强了太多。

      据了解,类似上海中期这样在基本面分析上“下苦功”的期货公司不在少数,但也有一些期货公司独辟奇经,试图把技术分析引入期货研发报告之中。光大期货研发部主管刘征宇表示,期货交易对入场、离场时点的把握,以及资金的管理太重要了,分析师如果只是简单地看多或者看空,对于客户不会起到任何帮助。因此,光大期货希望将分析师将技术分析与的基本面相结合,撰写出更具实战指导意义的研发报告。“这也算是一种新的尝试吧。”刘征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