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机构视点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公司调查
  • B7:公司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2009 4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A3版:货币债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A3版:货币债券
    浮息债热发 折射市场超前通胀预期
    收益才是根本价值
    贸易数据好转激励日元
    债市还没有到最悲观的时候
    避险情绪得益一时
    日元料升值有限
    地方债打包发行 票面利率与上期持平
    今日发行550亿元央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债市还没有到最悲观的时候
    2009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本报记者 秦媛娜 王文清
      长盛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朱剑彪
      ——访长盛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朱剑彪

      ⊙本报记者 秦媛娜 王文清

      

      包括社保组合在内,管理着近300亿元的固定收益资产,长盛基金算得上是国内基金行业中固定收益资产规模排名比较靠前的机构。要把握好宏观经济形势,精准地运作好这大笔资金,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特别是在形势不甚明朗的今年。但是从我们对其固定收益部总监朱剑彪的专访来看,通过思路清晰的分析,他显然是成竹在胸,担忧有之,希望亦有之。

      问:宏观经济形势的不明朗是今年投资者最关注的话题。从最新公布的一些数据来看,你认为中国经济未来将出现怎样的运行特征?

      朱剑彪:从投资、信贷、货币供应量等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传递的信号还比较好,这主要是在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效果。但从微观层面看,比如就业、房地产投资数据等,经济的表现和市场预期还有差距。

      预计未来数据层面还是一个胶着的状态。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主导的投资是有效的,但是这只能延缓经济下滑的步伐,民间投资和外需还是比较难有效地被带动。最快要到今年下半年,宏观经济的走势形态才会相对明朗,但中国经济不可能再走上快速增长的轨道。

      我个人的观点偏谨慎一些,在房地产投资、民间投资、消费以及外需不能有效起来的情况下,中国宏观经济的隐忧不在今年,可能在明年。

      另外值得担忧的是,政府投资产生的产能会不会对需求产生压力。往更长远的期限看,随着供给的显著扩大,但真实的需求起不来,未来怎么办?

      问:如此宏观形势,会给债券市场带来什么影响?

      朱剑彪:债券市场除受实体经济影响外,不同物价水平、不同货币政策格局下的利率对其定价起主要作用。现在的物价水平还是处在相对比较低的位置,预计今年全年也会维持在低位。从这点上看,债券市场还没有进入一个非常悲观的阶段。

      而经过去年的大牛市之后,债券收益率已经基本上到位了,目前主要是靠短期的流动性在支持,维持一个震荡平衡格局。从长期来看,债市再走牛市希望不大,除非宏观经济急剧恶化。

      问:面对经济数据这样一种胶着的状态,你们怎样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朱剑彪:无论市场怎么变化,我们都会对相应的变量进行及时跟踪,并通过自己的模型进行量化,最终为债券估值。再结合市场和同业交流的情况来决定我们的投资策略。

      虽然不像去年那样是债券最好的配置阶段,但短期来看,物价水平还比较低,债市还没有到要进入熊市的最悲观的时候,还会有一些机会,今年可以适当做一些波段操作,这可能是主要的操作思路。

      问:虽然目前的物价水平还处在低位,但是很多人担心大量货币投放之后,未来会成为通胀抬头的重要隐患。您是否也有同样的担忧?对于中长期债券,在收益率曲线如此陡峭之后,是否有投资机会?

      朱剑彪:的确如此,打个形象的比方,现在灌了很多水到市场中去,未来会不会有洪水猛兽出来,还不确定。如果实体经济起不来,灌的水又没有地方去的话,对市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一种情况是,投放大量的货币,但是经济还没有起来。这样的话,CPI可能上升压力不大,但是也下不去。对于债券投资者来说,即便如此,所能得到的收益也是有限的。另外一种情况就是,通胀被推上去了,那么长债表现肯定差于短债,这是我们特别需要回避的风险。因此对长端品种,我们不敢大举买入。

      问:在大家都在回避风险、寻找机会的过程中,你觉得基金公司是不是还会像去年那样,以极敏感的触觉和极高的活跃度掀起市场的“风暴”?

      朱剑彪:在资产配置的调整过程中,基金的行动能给市场带来多大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资金量大小,二是机构的理智程度。

      我们的观点是,银行、保险是债券市场永远的大资金量者,基金的资产规模有限;此外,目前机构投资者都非常成熟了,不会不顾收益率水平而进行资产调整。今年以来,很多基金判断债券的投资机会变小,开始转向其他资产,但是这个量不是很大,而且也必须权衡好风险收益配比,不会一股脑地去抛售债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