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机构视点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公司调查
  • B7:公司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2009 4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政策面应着力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
    冬去春来看纺织
    建言创业板未来向注册制过渡
    “最牛别墅”
    行业垄断结成价格联盟的最新标本
    上海车展:
    中国汽车产业新起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上海车展:中国汽车产业新起点
    2009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张俊宇
      ⊙张俊宇

      

      本周的上海车展,无疑是金融危机下饱受创伤的全球汽车产业的一场盛宴。今年以来,美国和日本等国的汽车销量分别大幅下滑38%和32%,而中国则在政府刺激政策的推动下,汽车销量逆势上升5%,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国。无怪乎,一些大型汽车厂商为节约营销成本宁愿舍弃传统的底特律和法兰克福车展,也要参加此次上海车展。根据组委会的数据,本次车展参展企业多达1500余家,创历史之最,就连海外媒体也纷纷将目光聚焦在上海,惊呼全球汽车产业天平已倾向中国。

      那些濒临经营危机的汽车巨头们都想抓住中国的机会实现自救。诚然中国汽车市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车船税制改革和汽车下乡等政策更是为汽车业打开了一扇发展之门,但是面对海外汽车制造业巨头们的虎视眈眈,国内汽车厂商如何应对也是一项现实紧迫课题。尽管中国已经成了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但是中国汽车厂商与国外汽车制造业巨头相比,仍没有太多竞争力。在关键零部件以及整车设计等关键环节上,中国汽车厂商处处受制于海外汽车巨头,中国汽车厂商至今仍背负着抄袭模仿的恶名。

      巨大的市场空间尽管重要,但是,归根到底,自主研发设计能力的革新进步才是中国汽车产业成为全球行业领军者的关键所在。美国汽车业三大巨头的衰败已给我们提供了鲜活的案例教程。当大量的日本造节能经济型轿车驰骋在美国的高速公路之时,当日系的PRIUS和CIVIC混合动力汽车已得到美国消费者广泛认同时,美国汽车巨头们却仍醉心于高耗油的大型SUV和皮卡的研发和生产。其实,美国汽车巨头衰败的势头已经持续好长时间了,这次金融、经济危机并非通用汽车走到破产边缘的根本原因,自身技术革新的停滞才是其衰败的根本所在。金融危机只不过加速了其灭亡的脚步而已。

      自去年冬天以来,中国政府一系列政策彰显了汽车工业在提振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早些时候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大力鼓励国内大型汽车厂商通过兼并收购做大做强。但笔者认为,做大并不意味着能够做强,放眼整个商业界,大而无用的企业太多,而汽车产业规划中提及的技术创新才是国内汽车厂商发展的根本之道。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所谓的国内五大汽车厂商,政府重点的扶持对象,在这方面已经被一个小小的比亚迪汽车远远抛在身后。历经20载,中国培育出了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因而才有了令人瞩目的2009年上海车展,但愿不久的将来,中国能在自主技术创新上夺取制高点,变汽车消费大国为汽车制造大国、强国,催生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汽车制造业巨头。

      (作者单位:东航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