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机构视点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公司调查
  • B7:公司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2009 4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6版:观点·评论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6版:观点·评论
    政策面应着力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
    冬去春来看纺织
    建言创业板未来向注册制过渡
    “最牛别墅”
    行业垄断结成价格联盟的最新标本
    上海车展:
    中国汽车产业新起点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政策面应着力重构政府与市场关系
    2009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傅 勇
      中国在政策面上的优势,就是信贷扩张和财政刺激的力度要大过其他主要经济体。这对于经济的短期企稳很重要。但中国政府在公共领域支出的比重明显偏低。要想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应降低其投资占比,同时增加在公共部门的参与。当前,各个领域的政府支出都有显著扩张,但相对直接投资而言,消费、民生、城市化、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出占比还有待提升。

      傅 勇

      经济取得阶段性企稳之后,结构性调整仍有待政策推动。在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门槛的同时,提升政府在公共领域的参与度应成为选择方向。总体而言,这将优化而不是恶化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

      随着高盛财务报表的改善,由这个金融危机以来备受争议的机构大佬最先抛出的“脱钩”(decouple)假说,似乎又在重新占据舆论高地。这个假说认为,不管美国经济是否进入衰退,都不会导致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的衰退。在列出大洋彼岸最近闪现出的零星的“复苏萌芽”后,包括奥巴马在内的美国大多数观察家立即声称,美国经济的真正复苏还遥遥无期。而在中国,经济好转的迹象俯拾皆是,就连创下多年新低的一季度GDP增速也未能阻止国人展开美好憧憬。

      尽管当下仍有人不时提醒说,实体经济还没有见底,但这样的声音正在变小。总的来说,中国经济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市场上一度曾非常悲观的经济学家,最近已修正了预期,发表了相对乐观的看法。不确定性仍在,但这些不确定性很可能会让中国经济保持在底部区间,而不是再推向下降通道。毕竟,中国自身没有发生金融危机,而只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中国在有些方面的确有些特殊,这可能会使得“脱钩”假说在相对意义上成立。正如现在经济数据所表现出来的那样。首先,笔者曾提到,中国在政策面上的优势,也就是信贷扩张和财政刺激的力度要大过其他主要经济体。这对于经济面的短期企稳很重要。经济的自行调整通常也会使得经济最终能够走出衰退,但时间可能较长。在此期间,政策因素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刺激政策总是面临着来自效率层面的拷问,现在很多信贷被投入到了国有部门和基建行业,它们的投资回报率很自然会受到怀疑。但是如果我们考察一下大萧条后各国经济的复苏过程,会惊奇地发现,纳粹上台后的德国经济表现要远比美国强劲。对此,凯恩斯主义者当然会报以会心一笑。因为凯恩斯说过,在萧条期,政府可以把钞票塞进瓶子埋在地下,让企业再把它们挖出来,GDP也会因此扩张。因而,对短期经济复苏而言,刺激政策的效率或许可以暂时放在一边。

      其次,中国经济还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个是规模足够大。全球的贸易还在收缩,对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来说,困难可能更大,这不仅是因为他们的外贸依存度通常更高,还因为国内市场规模有限,没有多少可供开发的空间。幸运的是,中国拥有广阔的有待拓展的国内市场,这是很多企业可以转而依赖的领域。此外,中国还拥有相当的后发优势空间,领先企业依然可以模仿国外同行,其他企业也还可以跟进。总体说来,增长还不是很难的事情。

      但是,这幅描绘脱钩的图画忽视了什么?克鲁格曼的疑惑是,在出口急剧下滑的形势下,中国内需“补上”的速度如此之快,“实在超出了我的理解能力”。是的,还是内需!一季度外需(净出口)对6.1%的经济增长率的拉动作用是-0.2%,这意味着内需的确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当然,固定资产投资是其中的顶梁柱。虽然,由于存货的下降,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看上去并不高。此外,消费看上去增加很快,贡献了6.1%增长率中的4.3%。但是不能不注意到,这除了居民消费外,还包括了政府消费,显然在大规模刺激经济落实的背景下,政府消费是内需的另一根顶梁柱。

      如果克鲁格曼注意到政府因素作用的话,或许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在外需持续萎缩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却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亮点了。这当然值得我们高兴。

      企业自由投资和居民消费才是真正的关键,只是这方面好的迹象不多。居民消费由于家电下乡和财税优惠等政策看起来表现不错。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5.9%。但这显然还不能构成未来整体经济复苏的关键动力。现有政策的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帮助经济成功地企稳,并且是在领先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情况下率先企稳。然而,如果政策面仅仅满足于此,那是远远不够的。

      笔者相信,这一轮政策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经济企稳,或者回到原有的增长轨道上,还在于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构筑理想的基础,或者转轨到新的增长模式之上。显然,在后一层面上,我们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未来政策将不仅体现在经济刺激计划的落实,还将体现消费、民生、城市化、社会保障等领域新政策的出台。一揽子投资计划会形成新的产能,而上述这些领域则是消化过剩产能的关键。否则,投资增加后,中长期还将面临新的紧缩压力。

      有学者担心,政策在更大范围内的作为将加深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并且这些干预可能并不必要。这种担心当然应该引起重视。不过,显而易见的是,相对于大规模投资来说,政府在消费、民生、城市化、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作为有着更多的理由。如果说,政府可能存在过度干预倾向的话,那也应该主要发生在投资领域。

      金融危机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反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近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上撰文说,大规模社保体系以及随之产生的高税收、低税后薪酬和低财富储蓄,不一定会损害资本主义制度。我想这一点对中国同样成立。在公共部门,不同的国家,政府参与程度有高有低,没有统一标准,但相对而言,中国政府在公共领域支出的比重明显偏低,这与该领域的积弱不振不无联系。从这个角度说,要想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政府应降低其投资占比,同时增加在公共部门的参与,而这主要由补贴和转移支付构成。当前,各个领域的政府支出都有显著扩张,但相对直接投资而言,消费、民生、城市化、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支出占比还有待提升。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财经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