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头版
  • 2:财经要闻
  • 3:焦点
  • 4:金融·证券
  • 5:金融·证券
  • 6:观点·评论
  • 7:时事·国内
  • 8:时事海外
  • A1:市场
  • A2:基金
  • A3:货币债券
  • A4:期货
  • A5:机构视点
  • A6:个股查参厅
  • A7:热点·博客
  • A8:理财
  • B1:公 司
  • B2:上市公司
  • B3:上市公司
  • B4:产业·公司
  • B5:产业·公司
  • B6:公司调查
  • B7:公司研究
  • B8:人物
  • C1:披 露
  • C3:信息披露
  • C4:信息披露
  • C5:信息披露
  • C6:信息披露
  • C7:信息披露
  • C8:信息披露
  • C9:信息披露
  • C10:信息披露
  • C11:信息披露
  • C12:信息披露
  • C13:信息披露
  • C14:
  • C15:信息披露
  • C16:信息披露
  • C17:信息披露
  • C18:信息披露
  • C19:信息披露
  • C20:信息披露
  • C21:信息披露
  • C22:信息披露
  • C23:信息披露
  • C24:信息披露
  • C25:信息披露
  • C26:信息披露
  • C27:信息披露
  • C28:信息披露
  • C29:信息披露
  • C30:信息披露
  • C31:信息披露
  • C32:信息披露
  • C33:信息披露
  • C34:信息披露
  • C35:信息披露
  • C36:信息披露
  • C37:信息披露
  • C38:信息披露
  • C39:信息披露
  • C40:信息披露
  • C41:信息披露
  • C42:信息披露
  • C43:信息披露
  • C44:信息披露
  • C45:信息披露
  • C46:信息披露
  • C47:信息披露
  • C48:信息披露
  • C49:信息披露
  • C50:信息披露
  • C51:信息披露
  • C52:信息披露
  • C53:信息披露
  • C54:信息披露
  • C55:信息披露
  • C56:信息披露
  • C57:信息披露
  • C58:信息披露
  • C59:信息披露
  • C60:信息披露
  • C61:信息披露
  • C62:信息披露
  • C63:信息披露
  • C64:信息披露
  • C65:信息披露
  • C66:信息披露
  • C67:信息披露
  • C68:信息披露
  • C69:信息披露
  • C70:信息披露
  • C71:信息披露
  • C72:信息披露
  • C73:信息披露
  • C74:信息披露
  • C75:信息披露
  • C76:信息披露
  • C77:信息披露
  • C78:信息披露
  • C79:信息披露
  • C80:信息披露
  •  
      2009 4 23
    前一天  后一天  
    按日期查找
    4版:金融·证券
    上一版  下一版  
    pdf
     
     
     
      | 4版:金融·证券
    券商研究报告难改“结群”现象
    山东证监局严防
    上市公司风险隐患
    吉林证监局
    现场跟踪检查年报审计
    江苏证监局
    部署资本市场维稳工作
    指数基金已达22只 投资者可从四个角度选择
    关于2009年江苏省政府债券上市交易的通知
    三券商披露2008年财报
    山西将严打非法证券活动
    区域型券商受机构关注
    更多新闻请登陆中国证券网〉〉〉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郑重声明
       经上海证券报社授权,中国证券网独家全权代理《上海证券报》信息登载业务。本页内容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在非中国证券网所属服务器建立镜像。欲咨询授权事宜请与中国证券网联系 (8621-38967766 ) 。

     
    标题: 作者: 正文: 起始时间: 截止时间:
      本版导航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收藏 | 打印 | 推荐  
    券商研究报告难改“结群”现象
    2009年04月2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屈红燕

    ——券业呼唤优秀机构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

      ⊙本报记者 屈红燕

      

      时下,券商研究报告“结群”现象依然难改,值得关注。尽管上证综指2007年4季度创出新高冲上了6000点高峰,但许多券商在展望2008年股市时依然坚持看多,市场对这些研究报告依然记忆犹新。同样,在去年10月末上证综指跌至1600点深渊后,看多的声音依然稀少,而在今年1月22日上证综指重新攀上2000点后,看多的声音反而比比皆是。

      股市迎来牛年开门红后,一路高歌猛进,券商看多的研究报告也在春天复苏。从市场策略类研究报告的数据来看,根据不完全统计,在去年10月28日上证综指跌至最低1664点到11月18日上证综指重回2000点这段时间内,看多的研究报告为21份。而在今年1月22日至2月17日上证综指从2000点升至2300点期间,看多的研究报告达到42份。

      在股市冬天中率先明确发出底部讯息的研究报告值得回顾。在去年10月28日到11月18日期间,国信证券11月3日发布的《11月份:‘11’变成V型》,申万在11月3日发表《十一月:震荡探底:1500-1800——2008年11月大势研判》,中金公司11月7日发表《走出熊市第一步——降息周期下的内需展望》,西南证券11月18日发表《震荡牛市的时代已来临》等,但多数券商在这一期间选择沉默,或者表示更加悲观。

      然而在上证综指今年1月22日到2月17日期间,看多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多,类似“股市将震荡上行,保持乐观”的观点屡见不鲜,根据对发表在聚源数据上的策略报告不完全统计,这一期间看多的研究报告达到42份,是上证综指从1600多点重回2000点时段的2倍 。

      从个股来看,股市不断上涨也重新带动了个股研究的活跃。在去年10月28日到11月18日的16个交易日当中,针对个股的研究报告为1013份,而在今年1月22日到2月17日19个交易日当中,针对个股的研究报告却高达3391份,因为报告数量太多,我们无法对比其中“推荐”级别以上的报告占比状况,但可以确定的是,随着股市上涨,研究员也开始大胆推荐个股。

      券商研究报告的“结群”现象说明独立声音依然缺乏。分析人士认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券商的研究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更愿意基于自身安全考虑,选择“扎堆”推出报告,因为集体看错面临的压力要比单个个体看错面临的压力小得多。但是国际上优秀的研究机构都是通过发出独立声音来让确立自己地位的,比如市场至今能够记住的还是当年中金公司抛出的千点论,还有预测油价将上100美元的高盛公司等等。